不像薛萬徹,猛雖猛,但他帶兵不是大勝就是大敗,打仗全靠一股子勁,本質上薛萬徹其實就是另一個尉遲恭而已,真正的萬人敵大將,但不是合格的大帥。
尉遲恭統兵方面,連程咬金都不如,老程好歹還是粗中有細,已經是戰術層面上入門的將領了,但戰略層面上還差些。
“既然魏公有此評價,那百濟那邊就徹底交給蘇烈負責了。”
許敬宗提議,除了如今征東兩大軍團外,要加強對其它各地兵馬的控制。
在此緊要期間,各地衛府,除非遇到叛亂,否則調動十兵以上,必須得先上報兵部請頒魚符,且得有州刺史的監督下才行。
就算遇到叛亂,各地兵馬也不許出州界。
必須得由朝廷統一指揮,避免這個時候被有心人擅調兵馬作亂。
雖然這樣的軍令是亂來,但秦瑯最后還是沒反對,特殊時期特殊行事。
“還要命令各地州縣官府,嚴格盤查道路,巡防地方,加強治安管理,若是有人敢趁機作亂、造謠,要第一時間嚴厲處置,絕不姑息。”
一切為了維穩。
秦瑯沒意見。
他只提了一條,越是這等關鍵時刻,越不能拖欠邊防鎮戍將士們的糧餉。
“還有,新皇即位,明年改元建新,朝廷也當頒一道恩旨,明年于常科之外增開恩科。”
如今大唐的科舉已經步入了正軌,從最早的一年一科,到如今的三年一科,從原來的直接到京城來考,變成了如今的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層導考核,從之前考試諸科并舉,到如今科舉變成了只重進士一科。
原本的其它明經明算等諸科,如今已經不再列入科舉之中,而是改由在國子監設立了專科學院,由國子監各院每年按名額考試選拔錄取。
從科舉考試到監院考試,實際上就是諸雜科退出了正式科舉。
正常三年開一次科舉,每次錄取進士不過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也確實讓國家取士的大門也向更多普通人放開了。
除了貴族官員、士族門閥子弟外,如今普通的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通過科舉入仕為官,雖然說這并不容易,但起碼是有了機會。
科舉取士,看似變的呆板,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對所有人來說,都最公平的一種錄取手段,否則若是憑門第家世,憑父兄官爵,或憑貴族官員來舉薦,那么普通人永遠都沒出頭機會,就算有,那也是微乎其微,甚至也還得是依附于那些權貴門閥才能換來。
所以魏晉時代,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只有真正全面放開科舉的宋明時代,才是普通的士大夫時代,而不是士族門閥的時代。
科舉對于如今的大唐來說,只是取士的一種,但也變的越來越重要,名額也就越來越金貴。增加一科恩科,無疑對于天下無數的讀書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朝廷不用花五十萬貫兩百萬貫,只要用幾百個進士名額,就能換得全天下讀書人對朝廷對新皇的擁護,何樂不為?
······
持續了很久的堂議終于結束,大家都感覺十分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