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做了一段時間翰林院大學士,對這位新皇帝也算有些了解,即位后的皇帝明顯比之前為太子時,更加鋒芒畢露。
“大學士可是今日身體不適,要不朕另召其它翰林學士前來待詔?”
李百藥想了想,還是一邊提筆開始擬詔一邊回答說謝圣人關心身體很好。他知道他勸不了這位新皇,內心也并不太想勸,因為一把年紀的李百藥很清楚,自己若是開口勸說,估計明天也就跟秦相公一樣被趕出朝堂的下場了。
詔成。
李胤接過瞧了瞧,滿意的點頭。
“大學士的文才了得,朕喜歡。”
召來內侍,讓他安排人去趙國公府傳詔。
“當年先皇建立翰林院,從中書舍人手中分出這草擬內制之權,讓翰林院草擬冊后、立儲、拜相封侯,任免將相、號令征伐,即方便快捷,更能保守機密,確實是圣明。”皇帝笑著道。
這要是在過去,任免將相等所有正式詔令,都得出自中書舍人之手,中書草詔門下審議,若是皇帝的詔令讓中書省覺得不合適,他們完全可以拒絕草詔,甚至就算中書舍人草詔了,門下省也可以封駁拒絕。
而不是如現在這般,這種重大的詔令之權,分到了翰林學士院中,根本不需要再經過外朝了。
細究起來,其實如今的翰林學士院,類似于漢朝時的內朝。漢代分內外朝,外朝自然是丞相領導的百官了。而后來又發展出內朝,侍中、常侍、散騎常侍、黃門侍郎等一堆內朝官。
甚至后來中書、尚書、門下諸省,其實也都是從這內朝演變出來的。
內朝漸奪外朝宰相之權,而經過魏晉南北朝后,演變成了三省六部的體系,但這個三省六部體系其實也不穩固。
在貞觀朝,就已經迅速的變化,隋朝、和唐初時的尚書省獨大,變成了中書和門下省合流,政事堂凌駕三省之上。
過去三省分立,到政事堂的集權,既是相權的分割,卻又是外朝的集中,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對于權力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他一邊以他官加銜入政事堂,形成政事堂群相制度,打破三高官官為相的舊例,一方面卻又通過建立翰林學士院,分走了內制之權。
皇帝為什么非要把草詔之權一分為二?
就是因為草詔之權是中書之權,而中書掌握的這個草詔權,正是決策權的關鍵,皇帝分走內制之權,等于嚴重削奪了政事堂宰相之權。
特別是這個內制權掌握的還都是將相任免、冊后立儲、封侯授封、號令征伐這樣重要的草詔權,而中書舍人保留的是三品以下官員任免,以及一般事務的草詔權。
就如現在,承乾雖然剛當上皇帝,但憑著皇帝向來對翰林院的掌控,他任免宰相等就非常方便了。
甚至只要他愿意,尚書、都督、刺史、大將軍、將軍等三品以上官,他都可以直接任免。
政事堂想拒絕,都沒有正當程序,只能諫。
而不是如武德或貞觀初那樣,如果宰相不滿意,直接駁回封還,甚至根本就不草詔,沒有經三省通過,官員們也完全可以不理會。
皇帝的中旨口諭,尤其是新皇帝的中旨口諭,權威可不高。
但現在,皇帝發出的是內制詔令,誰敢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