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士,朕知道你們翰林院雖就在銀臺門外,但考慮到也不可能時時隨侍當值,所以朕準備任命兩位中官出任翰林院使,負責傳達聯系,如何?”
翰林學士院有大學士一人,也叫翰林學士承旨,另有學士七人,另有直學士、待制等。
李百藥這個大學士不僅僅是起草詔令,實際上是侍從皇帝,職掌禁中機密,職權極重,因此也被稱為內相。相當于以前的侍中或中書令之職。
翰林院與館閣殿大學士是宰相加銜不同,這是一個真正的職事機構,不隸屬政事堂,與御史臺一樣是比較特殊的機構,雖說李百藥這人有些軟,很聽話,但李胤依然并不完全信任他。
畢竟他也是個文官,誰知道會不會跟外朝官一條褲子?
李胤提出要在翰林院新設兩條翰林院使,由宦官充任,說是聯絡,實則就是監察院事,相當于是派了個監軍過去。能夠替他更好的掌握翰林院的動向,甚至掌控翰林院。
李百藥想了想,沒敢拒絕。
這位已經八十四歲了,跟早幾年病逝的秘書監虞世南是同時代的才子,他的父親是隋朝名相李德林,據說李百藥幼時體弱多病,其祖母于是以百藥名之。
說來也奇怪,打小病弱的孩子,結果卻活到了八十四,依然身體健壯。
他做過隋太子楊勇的太子舍人,東宮學士,楊廣時貶出外放福建建安郡丞,隋亂時在李子通、杜伏威等義軍中任過官,李淵建唐,配流涇州。
后被李世民征拜為中書舍人,歷任禮部侍郎、太子右庶子等職。
可以說,這人是一個非常有才學的文人,是數朝名士,但他身上也有許多文人的一種通病,就是骨頭有些軟,反正這輩子隨風倒,依附過很多人,也有點像是個政壇不倒翁,雖說沒什么立場,但本事扎實,又沒威脅,誰都愿意重用。
這還是位史學家,有家學淵源,他在其父親的舊稿基礎上,撰成齊史五十卷,為大唐國史稿所用,經秦瑯等宰相領銜,官方修訂后刊成《北齊書》,成為官史。
另外他還參與過大唐貞觀律,修五禮,并贊成世封制。
李胤瞧著這個須發皆白跟個壽星公似的大學士,雖然背微駝,但能活到八十四歲還身子這么健壯,確實少有了。
當然,這人他用的更順手。
李胤親自提筆,寫下一道詔令,晉封安平縣公李百藥為康國公,實封五百戶,遼東賜世封地一塊。
李百藥望著這道詔令,猶豫了一下,最后還是領旨拜謝。
李胤接著又草一道詔令。
“禮部主客司主客員外郎李安期,從修《晉書》有功,授吏部侍郎,加史館學士,授安平縣男!”
李安期是李百藥的兒子,是個七歲就已經能背誦詩經的神童,隋朝時李百藥貶官建安,父子路遇亂軍,賊人發現李百藥是個朝廷官員后,準備殺死他,李百藥跪地哭請替代父親受死,亂軍也不由的感嘆其孝心,把爺倆都給放了。
李安期家學淵源,十分有才華,在唐朝從符璽郎做起,再到主客員外郎,表現出眾,還參與了數部史書的編修,尤其是晉書的修訂,功勞很高。
李胤先封李百藥為國公,又封他兒子為吏部侍郎,還把安平這個封號給了他,李百藥如何不感激。安平既是李百藥的家鄉祖籍,也是李家數代的封號,如李德林就封安平縣公,李百藥在唐朝以定平縣男起家,后來封到安平郡公,如今加康國公。
八十四歲的李百藥再次拜倒在年輕的新皇面前。
李胤笑著讓他起來,“好好為朕統領翰林學士院,朕從不吝惜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