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誰聯系的上。
國子監改司成館、少府監改內務府、太府寺改外務府、鴻臚寺改同文寺、大理寺改詳刑寺······
什么亂七八糟玩意啊,李曌改完就駕崩了。
然后現在新皇即位,也沒改回去,估計理由可能也是父死三年不改其道的意思了。
甚至現在還又恢復了李胤時設立的宦官掌權,翰林院使、宣徽院使、樞密院使,甚至還又恢復了護軍中尉,雖暫時只恢復了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其它十軍還沒恢復。
可這一步步,宦官確實是重又掌權,雖只是奉旨辦事,但只要有了實權,就不可小視,尤其是這宦官們還是完全對標外朝的中樞各衙,軍財政都有涉及,這早晚要出大問題的。
李胤當年設立這些,讓宦官掌權,是用自己的家奴來削宰相們的權,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皇權,他向來自負,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的住這些宦官家奴。
而李曌臨死前恢復這些,無疑是因為兒子太過年幼,皇后年輕,怕將來寡母孤兒被欺負,所以重新恢復內朝,讓宦官家奴們來幫皇后出頭露面,在外行走。
想法初衷是好的,也有一定的實際作用。
可問題是,權力的野獸放出牢籠后,將來想再關回去可就不容易了。
現在皇帝才三歲,等到他能親政,順利的話也差不多得二十年了,經過二十年掌權,宦官們控制的內朝會穩固下來,到時他們豈會輕易的拱手讓權?
大唐后期宦官專政,甚至隨意廢立天子,弒殺天子,憑什么?
就憑宦官控制內朝,甚至執掌了禁軍,軍政大權在握,這本屬于天子的大權,完全可以壓制外朝的宰相,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廢立的能力。
秦瑯對于遠在西域的戰事不太關心,因為他知道不管是對于大唐還是對于大食來說,西域的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有些鞭長莫及,尤其是中間還有吐火羅、昭武諸國夾在中間,雙方想直接擼起袖子決戰,都還有些早。
大唐在天山南北還有西突厥人要收拾,而對剛結束內戰不遠的大食國來說,他們也必定還沒有完全的結束內亂,甚至是在里海南岸的低地平原,還有許多小國家,這些曾經被薩珊帝國征服,然后授封的王公們,現在依然憑著南面的山脈之險,拒絕臣服大食。
之前大食內戰之前,就已經出兵多次,但幾乎都無功而返。歷史上,里海南岸的諸國,跟大食打了幾十年,打打停停,直到波斯薩珊滅亡的七十多年后,里海南岸平原的諸王公們,才算最終都歸附了大食。
除了里海南岸,還有高原東南地區的錫斯坦、卑路支斯坦地區的那些偏僻山地部落的酋長們,也還沒臣服于大食。
之前波斯皇帝東逃,就曾經跑到卑路支的山地去,想要以此為抵抗據點,結果最后那些山地部落酋長們卻聯合起來把皇帝干跑了。
他們向來桀驁不馴,非常不滿波斯皇帝在他們的地盤上各種加征稅賦,然后還要征他們的青壯男丁去打仗,偏偏還很無能的打不贏。
酋長們趕跑皇帝后,也不理睬大食人的招安,他們繼續抱團跟大食人干,反正想從他們那里征稅沒門,想拉壯丁更不可能。
他們要聯合自治。
先前大唐控制著呼羅珊地區的時候,曾經去招撫過這些人,這些人也一樣不理會大唐的招安,反正他們誰也不想拜,就想自己當老大。
可以說,正是有這樣的有利條件,大食現在其實沒有什么能力東進北上擴張,他們連波斯高原南北兩塊地區都還沒搞定呢。
只是之前李胤作死,搞的整個西域都反唐,讓大食人覺得機會來臨,尤其是西突厥人主動找上門,邀請他們東進北上一起對抗大唐時,他們當然也不愿意錯過這機會。
只是戰爭并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