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十三年(676年),冬。
皇帝李燁十六歲,天后下詔,天子親政。
翌年正月初一,改年號為天寶元年,接見百官朝集,四方使者拜賀。下詔,大赦天下。
天子奏事南宮天后,進封秦俊為翼王,加太保,中書令、同平章事、賜食實封萬戶、世封東曹州都督。
裴行儉為侍中、來恒為左仆射、赫處俊為右仆射。
許圉師為黃門侍郎、李敬玄為中書侍郎、馬載為吏部尚書。
崔修業拜御史大夫、長孫延拜轉運使。
秦懷道加封梁國公,拜樞密使,高侃為樞密副使,李奉誡、吳師盛、李思文、席君買皆加同簽署樞密院事。
劉仁軌拜翰林院大學士、學士承旨,狄仁杰為翰林院學士兼知制誥。
在來濟、上官儀、賈潤甫、劉祥道、蘇定方、程處默、牛建武等一干宰執先后去世后,天子親政后兩府宰執班子都重新調整,但這套班子仍然基本上是出自秦瑯門下的。
親政后的皇帝還給予秦瑯特別加封,各種賞賜豐厚。
并正式立太師秦瑯的孫女,也是國舅秦俊之女秦皇后所生的皇長子李崇福為皇太子,改名李昊。
太皇太后是秦氏,皇太后是秦氏,皇后是秦氏,如今新訂婚的皇太子妃還是秦氏。
東西兩府,東府的中書令是秦俊,晉封趙王,西府的樞密府是秦理,晉封梁國公。
太子李昊是秦皇后所出。
天下各地,對于天子親政,都沒有什么太大反應,就連東都洛陽城里的官民,甚至都感覺這天寶元年,跟上元年間沒有變化。
宰執換了幾個新面孔,但還是那伙人。
甚至皇帝親政后,軍國大事依然還是要請示南宮的皇太后,朝中事務也都還是由兩府宰相決策。
說是親政,實際上年輕的皇帝似乎也不想改變這些,沒有說親政后就想著燒上三把火,改革一些新政什么的。
就連他的婚事,當初太后做主,挑選了庶兄秦俊的女兒給太子,太子也沒反對過,皇帝十二歲加冠,十五歲大婚,而秦皇后比皇帝還大三歲,入宮時都十八了,已經屬于大齡姑娘。入宮后第一個孩子便是皇子,也算是眾望所歸,雖不是皇長子,卻畢竟是嫡長子。
甚至皇帝的身邊的一群翰林學士,也基本上都是太后和宰執們挑選的,比如之前的狄仁杰、裴炎、魏元忠、張九齡、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已、來濟業等年輕才俊,都是兩府宰相幾經篩選舉薦給太后,同意后才安排到皇帝身邊侍從的。
正月十二,皇帝在洛陽城郊舉行籍田典禮,躬耕農事,以太牢祭祀神農,天子執犁,中書令秦俊和樞密使秦理叔侄牽牛扶犁,助天子三推三反。
南郊,無數王公貴族百官士人們,看著這一幕,都在心中感嘆萬分。
大唐開國五十余年,歷五帝,當年開國多少功臣將士,但又有誰如秦家得勢之盛呢?
這朝中東西兩府的宰執之首,皆是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