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這是秦瑯曾經數度教誨過兒子的話,秦俊在朝中伴君時間不長,開元十五年入京朝集,然后發生閹宦擅行擁立之事,年輕的秦俊果決起兵勤王靖亂,事后秦瑯入朝,把已是檢校中書令的秦俊,改以簽署樞密院事加征西行營副總管的職事派出西征。
之后便駐守西域十三年,鎮守河中,宣威大漠。
再次還朝,晉封翼王、加太保、拜中書令,加弘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可謂是已位極人臣,這次回朝天子親政,他到現在也不過與皇帝相處了兩個多月而已。
年輕的皇帝外甥兼女婿沒有讓他感受過什么叫伴君如伴虎,女婿皇帝對他是十分尊重的。
但秦瑯又說過,做人要三思,做官更要三思,居安思危,欲進思退,欲通思變。
當年武德首相裴寂、開元顧命長孫無忌等就是沒有明白這個道理,該放手的時候不肯放手,該退的時候不肯退,于是落的身死族滅的下場。
而秦瑯能在朝五十年而不倒,起起落落無數次,最關鍵的就是不爭。
不爭的態度擺出來,也就立即不再成為皇帝最忌憚之人。
早朝之后,中書令秦俊舉笏出列。
“臣秦俊奏請開延英!”
這話一出,惹的殿中眾臣側目,連正欲起身離開的年輕天子也是眉毛一挑。
朝廷行事,一切皆有制度,就算是皇帝與宰相討論政事也是早有定例的,一般是三種形式,第一是朝會,早朝,尤其是在常朝的時候,宰相與常參官在宣政殿朝見天子,面奏政事。
不過一般早朝奏事都有嚴格的規定,限定了奏事件數、人數、時間等,甚至是限制品級,事務的等級。
所以一般宰相們會在朝會結束后,儀仗隨百官退下,皇帝會與宰相們繼續在宣政殿議事,稱為仗下奏事,這種仗下奏事,沒有儀仗,也就沒那么多禮儀規矩,甚至都不用殿中侍御史在場。
這種議事方式也屬于最常見的皇帝與宰相議事方式。
此外,便是入閣。
皇帝在便殿紫宸殿與宰相議事,稱為入閣。
仗下奏對和入閣奏事,基本上都是皇帝與宰相在朝參儀式后進行決策。
除了這兩種常見方式,皇帝日常在延英殿處理政事,所以有時也直接在延英殿召見官員,被稱為延英召對,參加召對官員不限品級。
但如果宰相認為有軍國要事與皇帝面商,則稱奏開延英。
宰相們奏開延英,比起宣政殿的仗下奏對和紫宸殿的入閣奏事,都要更方便,也沒有那么多的其它官員在場,也沒御史和各種禮儀要求。
所以皇帝要見宰相,宰相要見皇帝,一般都是開延英,這種奏請開延英的奏章就叫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