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時期的日本金融業,一直都上演著比小說更荒誕的劇情。
首先,證券業的瘋狂令人瞠目。
野村證券的“vip基金“承諾年化30%收益,實際運作卻是將客戶資金投入自家操縱的股票。
正如寧衛民的股票經紀人佐川建一對其所言那樣——“野村證券的業務員,簡直像賭場荷官,明知骰子灌了鉛,仍微笑著為賭客下注。“
這種系統性作惡在1989年達到高潮。
這一年,日本企業交叉持股率達45%,東京證券交易所成交量是紐約的1.8倍,但其中60%交易量來自四大證券公司的自營盤。
其次,為了爭取客戶,日本保險公司也大幅提高保險預定利率,而且拼命炒作自己。
在這個來錢實在太容易的年代,收益率如果太低,根本就沒辦法拉來保單。
所以10年期以下新保單的預定利率高達6.25%。
而為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增加公眾對自己的信心,讓公眾有投保需求下意識中就能想到自己,日本的保險公司也拼命展現自己的財大氣粗。
不但在日本大街小巷和各路媒體拼命打廣告,還斥巨資參加海外拍賣,爭先購買西方名畫送回國內開辦展覽會,讓日本民眾免費參觀。
那么也不用說,銀行業也不遑多讓。
日本的銀行倒是沒像咱們國內似的,為了攬儲,爭先恐后給儲戶送雞蛋、送大米。
他們現在面對的局面是錢多的貸不出去,日本的大企業融資都選擇更低成本的發債途徑。
他們被日本央行的窗口指導下達的貸款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導致客層必然下移。
那么為了求得一線生機,為了爭取客戶,經營方式也不得不做出巨大的改變。
日本銀行業開始由過去的批發轉為了零售,把對優質企業貸款的目標轉移到了信用差一些的小公司放貸,甚至后來直接貸款給個人。
而且還不能像過去那樣坐等顧客上門了,得主動出擊變著法子去找客戶,主動啟發客戶的貸款需求。
如果有人愿意貸款,他們還得幫助客戶想辦法去繞過相關規定的監管條例,能更輕易的把貸款貸給客戶。
比如要求客戶抵押房子,只要有不動產,銀行就會發放低息貸款。
畢竟經濟泡沫時期,房子幾乎天天升值,就算有人還不上貸款,銀行沒收房子,也不會虧損。
不得不說,作為泡沫經濟時期最吃虧的金融業,日本的銀行還是很拼的。
他們想盡辦法盡量扭轉了對自己不利的局面,終究沒有被時代的洪流落下。
至1989年,日本銀行業對不動產業貸款余額達100萬億日元,從日本銀行業全部貸款比重的數據來看,已經從1985年的7%飆升至如今的25%,行業景氣度大為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