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在經過近十分鐘的思考后,鄭謙也開始拿出紙筆,在曲譜上寫寫畫畫。
不同于華沙音樂家們的磕磕絆絆,寫一會兒想一會兒的創作過程……
鄭謙一旦拿出紙筆,書寫的速度就如同龍卷風一般。
只見一個個音符和標注在樂譜上開始飛速成型。
不一會兒,整個樂譜的曲線都開始密密麻麻起來。
這一幕,看的樓澤這個音樂專業的碩士生導師都開始目瞪口呆起來。
知道鄭謙創作實力強悍,萬萬沒想到,竟然如此強悍!
這簡直就是謄寫的速度啊!
鄭謙其實也苦思冥想了許久……
足足十分鐘!
他倒不是靈感枯竭,而是關于戰爭題材的音樂,他知道的太多太多了,需要認真的挑選才行。
他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是俄羅斯歌曲《神圣的戰爭》和《喀秋莎》,但想了想,這兩首樂曲單獨表現出來的震撼力不太夠,既然要寫,自然就要對方打的心服口服才行。
于是在連連篩選了許多遍后,鄭謙覺得《克羅地亞狂想曲》,更能表述出戰爭之后的場景,也更適合思想的表達!
原曲是由克羅地亞作曲家赫吉克創作,經由古典音樂演奏家馬克西姆改編,在前世名聲大噪。
音樂用明快的節奏,描述了飽受戰火洗禮后克羅地亞灰燼中的殘垣斷壁,夕陽倒映在血淚和塵埃之中的悲慘的畫面。
當寫出《克羅地亞狂想曲》的時候,鄭謙的腦海中,仿佛就已經開始出現無數的音符在叮咚作響。
這讓鄭謙書寫的速度越來越快。
一個個音符成群結隊,相連著出現。
樓澤探頭瞄了一眼,就沒準備再看了。
鬼畫符一般的文字啊!
即便浸淫樂壇五十年的大前輩,估計也看不懂。
而在這樣的速度下,僅僅過了不到十五分鐘,整首曲子就已經完整的寫在了曲譜之上。
說起來還是有些取巧的。
《克羅地亞狂想曲》的旋律其實是有大片的重復,用以增強音樂的張力和記憶點!
這就節省了難度。
也讓鄭謙得以在浪費了十分鐘的思考時間后,得以在創作時間結束前,還有余力喝杯茶,仔細的把樂譜檢閱好幾遍。
而華沙的音樂家們,幾乎是群策群力,每一個人都想出一些音樂的段落,在最快的時間內拼湊出完整的曲目。
終于,半小時過去。
雙方各自起身,在德國鋼琴家卡內基的主持下,雙方開始抽簽決定出場順序。
“觀眾朋友們,這里是華沙國家電視臺,我是記者貝拉米,現在為您播報的是波中兩國的音樂家們一場簡短而盛大的音樂交流會……”
在抽簽的時候,當地的媒體記者,已經開始迅速的報道起現場的情況來。
此時此刻,華沙國家電視臺的鏡頭,也在飛速的拍攝這一畫面,并在電視中實時的播出。
而國內的央視,其實也早已收到了這個消息。
但可惜跟央視合作的媒體并沒有機會和時間抵達現場,所以在跟華沙國家電視臺溝通過后,央視這邊也開始在央視三十套新聞頻道實時轉播了這一畫面。
華沙已經是晚上七點鐘,時差上比京城慢了整整六個小時。
而在京城,午夜新聞檔播音主持人魯藝、苗君凱、王玉棋,鄭子亮、黃峰等六位音樂頻道主持人,也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趕到了新聞臺前,開始聚精會神,專心的進行交流賽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