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好久,趙師傅才說出話來:“等著我好了,我來掌勺炒菜!”
打鐵的工人,平時耳朵里充斥的,是車間里空氣錘巨大的撞擊聲,互相之間說話聽不見,只能通過手勢交流。
這工作的特點,也養成了趙師傅少言寡語,語言簡練的毛病。
他這一句話,既包含了對妻子的肯定和支持,也包含了對高崎的感激。
男兒有淚不輕彈。
打鐵的漢子,更是流汗不流淚。
趙師傅的炒菜手藝,蔣師傅自然是知道的。
聽說他要來炒菜,那自然是求之不得。
“那你回去就趕緊辦病退,別猶豫了。你過來,就是不能親自下手干,指導著別人,為飯館培養個廚師,不也行嗎?”
蔣師傅就和他商量。
趙師傅就只說了兩個字:“哎,哎。”
這代表他答應了。
高崎也是工人出身,也是出大力的工人。
工人和工人之間的交流,有時候是用不著語言的。
就在和趙師傅握手的過程中,高崎突然就悟到了,蔣師傅和那個男人的事情,恐怕趙師傅是知道的!
上一世里,蔣師傅后來名聲不好,廠里傳的風言風語,趙師傅不見得聽不到。可是,他們后來并沒有因為這個離婚,連吵架都沒有。
被生活逼到了絕路上,男人的面子,是不值錢的。
蔣師傅是為救他的命,是在挽救這個即將敗亡的家啊!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下一步,蔣師傅就要嘗試著用機器和面,用壓面機壓出餃子皮來,包出各式不同口味的水餃來,看看與她平時手工包出來的水餃,有什么不同?
蔣師傅的工作,仍舊和在廠里的時候一樣,精益求精。
不然,廠里也不會讓她擔任磨工組的組長。磨工活,可是廠里最精細的活,沒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干不出合格產品來的。
對即將要往外賣的水餃,蔣師傅的要求,就是不能比她在家里做的差。
用機器制作水餃皮,和她用手工制作,畢竟有所不同。
她得試驗一下,找到一個合適的制作方法,確定制作出來的水餃質量不會差,才會開業往外賣。
到這時候,一定會有書友問,水餃皮不是用搟面杖搟出來的小圓餅嗎,怎么要用壓面機壓呢?
這也是蔣師傅的水餃,和別人家不一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