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簡單理解,就像是天上有東西掉落下來,目的是制造沖擊力,但直接掉落到地上可能會損壞,掉落到彈簧上,則會相應的減少損壞可能。
所以壞處也很明顯。
可動的靜子葉片,對壓氣機的性能起到反作用,也就是降低了增壓比,放氣活門也是一樣的,排出高壓氣體也會降低增壓比。
當然了。
為了追求穩定性降低性能,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哪怕是國際頂級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也會有類似的設計,來讓發動機運行更加穩定。
趙奕聽了袁海濤的解釋,皺眉仔細想了想問道,“還有其他方法嗎?”
“再有,我就不知道了。”
袁海濤有些無奈的攤開手,表示自己并不是專業人員。
趙奕用力抿了抿嘴,問道,“咱們研發組,好像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吧?”
袁海濤苦笑了一下,表情的意思明顯是,‘有沒有你不知道嗎?’
研發組到現在還不到十個人,算上技術員、工人以及航空集團派過來的隊伍,也就二十幾個人,其中專業做研發的,還是只有幾個人。
趙奕皺眉問道,“你知道哪有這方面的人才嗎?”
“渦輪組!”
袁海濤說道,“這方面真正可用的人,幾乎都在兩個發動機組,科學院或者其他機構有沒有不清楚,但專業做航空高壓壓氣機研究,最好還是在發動機組找。”他的意思是不知道其他機構有沒有相關人才,但牽扯到國家重大項目,無關的人也不好找。
這就是研發組遇到的最大問題。
趙奕想對外招幾個人很難,因為是國家級別的重大項目,最好是要找‘內部人才’,而‘內部長期研發高壓壓氣機的人才’,幾乎都和昆侖、王屋發動機組有關聯。
所以……
“挖角?”
趙奕仔細思考了一下,還是覺得挖角不太好,畢竟都是做航空發動機研發,都屬于航空集團,直白來說就都是自己人,挖角成功不成功不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幫我聯系王屋發動機負責人!”趙奕干脆找對方問問,能不能派人過來。
王屋發動機的負責人叫張樹清,是個五十歲的中年人,出身科學院下屬科研單位,加入過昆侖發動機組,后來王屋發動機立項,他負責王屋發動機的研發。
相比昆侖發動機來說,王屋發動機是被寄予厚望的,因為王屋發動機的設計定型速度很快,制造出第一臺樣機也沒什么大問題,已經準備制造其他樣機。
當項目進展到這個程度,一般來說就可以做收尾工作了。
但是,張樹清并不滿足于完成項目,而是希望對發動機進行改進,在油耗不增加的情況下,繼續增加發動機的性能,讓發動機能裝配到更多類型的戰機上。
這個目標也很正常。
王屋發動機的問題確實不多,即便是有都是小問題,過百次的測試已經說明,可以試著裝配到戰機上,但王屋發動機有個致命問題是,它屬于渦輪噴氣發動機,而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最大問題就是高油耗。
高油耗似乎只是耗能多一些,放在戰斗機上卻不是這樣,因為戰機可承載的油量是有限的,油耗高也就意味著行駛里程段,多數裝配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戰機,也只能啟到短距離威懾、打擊能力,適應的戰機類型就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原來張樹清也希望增加發動機性能,但基本上只是個夢,他們的技術畢竟是以昆侖發動機技術為基礎的,發動機內部和昆侖發動機很相似。
現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