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
戰機對渦扇發動機的需求是前段扇葉和風扇越小越好,越小就代表自身的阻力小,第二風道、第三風道最好是用不上,就能產生巨大的推力,支持戰機超音速甚至以幾倍的音速飛行。
區別就在這里。
趙奕還是對前段扇葉和風扇的改動進行了改動,他主要是調節了一下扇葉形態以及偏轉角度,大風扇后方還加了個更細的小風扇,后面的前段扇葉也相應少了兩片,“這個搭配的設計能夠產生更大向前的拉力,而不會增加重量,因為前段扇葉對材料的要求小,我和材料組的人討論過,改用一些新型的材料還可能減輕重量。”
性能提升是關鍵。
不管發動機用在什么飛機上,能直接提升性能的設計,肯定是都可以使用的。
趙奕說的風扇改進問題,倒是沒引起多大反應,因為審查組的人,驚訝已經足夠多了。
“結束了?”
“沒有了?”
劉澤成有些木訥的反應過來,他大概是會議室里最難受的一個,因為只有他對航空發動機了解很少,有些地方聽著就像是聽天書,但也知道二組的設計給所有人帶來的震驚。
他清楚一點--
趙奕帶領二組給昆侖發動機做了巨大的改動,甚至說是完完全全從里到外的改動,包括最核心的渦輪組、燃燒室、壓氣機,還包括兩層發動機外皮、前段的風扇等等,想在發動機上找個沒改動的地方都不容易。
所以,根本不用擔心設計改動少的問題,反倒是設計比較多,制造樣機會比較麻煩。
這個劉澤成還是知道的。
如果想對的改動比較少,有制造昆侖發動機的經驗,有些部件就可以直接使用,都是全新的設計,想制造出來難度就高許多倍。
“怪不得趙院士最開始問精工技術,原來如此啊!”劉澤成完全理解了。
這時,張剛川是最尷尬的。
當聽昆侖二組的設計介紹時,他還聽的津津有味,還對一些設計送上贊嘆,可現在他卻意識到一個問題,昆侖二組只用了很短的時間,甚至都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的設計工作,還直接進入到申請制造樣機的步驟,進度豈不是快趕上昆侖一組了?
另外,二組的設計也非常的高端。
如果在后續的設計驗收時,他們的設計都通過了,再制造出相應的樣機……
“我們一組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張剛川忽然有些迷茫了,他心里產生了‘丟工作’的危機,甚至不由得想著,“要不……和昆侖二組合并,一起研發二組的設計?”
“不行!”
他馬上搖頭。
昆侖發動機組堅持了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樣機,與故障做斗爭的進度也很喜人,直接就放棄實在是接受不了。
“也許二組的樣機設計出來,比昆侖故障更多!”這么一想,他的心情才平復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