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對張祁燦、黃鐘、阮文燁無法快速理解新的列式,早就有心里準備了,因為難度實在太高了。
理論內容都是他研究出來的,但其中好多使用的《因果律》以及其他能力,好多小細節都被跳過,想慢慢推導再理解,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趙奕對內容的理解,也是基于因果思維,以邏輯思維去慢慢推導,內容就實在太多了。
這大概也因為有關空間的理論,都是他自己研究出來的,沒有經過系統性的整理。
現在能學到的數學、物理,都有很多的公式和定義,等于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去學習,而不用追究每個公式、定義的來源。
空間的理論就不同了。
因為沒有經過系統性的整理,里面的內容都需要從基礎去理解,只要稍微有所拓展就變得非常復雜,更不用說他最新的研究涉及到十三個復雜列式,每一個列式的求解,都是一個‘小數學猜想’的難度。
如果讓理論組的幾個人,一起去對內容進行理解,幾個月、一年時間,也不一定能全部弄明白。
在去往理論組駐地的路上,趙奕就在思考‘系統性整理’的問題,‘系統性整理’有個好處就是,整理了以后,其他人基于結論(公式和定義)去學習,也能夠參與研究中,而不是連基礎都弄不名表。
壞處是……
內容很容易泄露出去!
一大堆復雜的推導、計算內容,就算全部都泄露出去,其他人想弄懂也是很不容易的,大概需要最頂級的數學家,研究上幾年也可以。
換成是整理以后的結論,相對就容易太多了。
比如,牛頓定理。
只要知道牛頓的定理,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并且能夠加以應用,而不需要了解,牛頓定理究竟是怎么研究出來的。
但是,趙奕還是決定去申請,給理論組增加人手,對空間相關的研究內容,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因為研究不可能只有他自己,空間數學是一個新的體系,他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效率再高也不可能完成一個體系的研究。
“還是應該申請一下!”
“要做基礎的整理,從現在開始做,理論組本來就應該做這個工作,有更多的人參與研究,學術才能夠發展。”
站在人類科技發展的角度,知識就一定要傳播出去,而不是自己一個人去研究,留下一大堆的‘天書’。
至于可能帶來的問題,還是讓高層去考慮才適合。
趙奕回到理論組以后,就向上級做了相關申請,并說明了自己的理由,隨后就開始給理論組,講解十三個列式的內容。
他連續講解了有一個多星期,才等到了高層領導到來。
高層領導對于理論整理工作非常重視,他和趙奕單獨談了有半個小時,說起了理論整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帶來的技術泄露問題。
然后,高層領導走了。
幾天后。
趙奕等到了十幾個科學院、軍方以及高能所派過來的數學、物理專家,他們都是做機密研究的,好幾個盯著院士頭銜。
來之前,他們也知道會參與反重力理論研究工作,頓時都變得非常的期待,也感覺到了國家的信任。
有十幾個人加入,理論組人員極度擴張。
趙奕給所有人開了個會,就拿出了一大堆的基礎資料,給每個人分了一部分,開始了基礎理論的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