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部分包括空間阻隔、粒子邊界理論、質量點塑造等內容,是空間相關研究的基礎。
他并沒有拿出‘神靈的密碼’和‘光子反重力十三組列式’,但基礎的東西也相當珍貴了。
理論組的新成員只負責整理內容,相關的理論研究,對反重力團隊的理論支持,還是要靠原班人馬。
趙奕繼續給張祁燦、阮文燁幾個人,講解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組列式,因為講解持續了很長時間,他們已經理解了很大一部分,剩下好多都是需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試著理解,他就變得輕松很多了。
當真正輕松下來以后,趙奕也有心情研究一下技術問題。
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組列式,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光子什么性態下,會最大效率抵制空間擠壓(形成空間阻隔區域)’以及‘光子什么性態下,會最大效率被空間吸收能力(效率足夠高,會形成空間罩)’。
以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組列式為理論基礎,就可以設計出更小型、效率更高的反重力裝置,也能論證如何最快開啟空間罩。
趙奕就開始依照理論去設計,技術性問題對他來說沒有難度,最初的反重力裝置,就是他獨自設計出來的,只需要了解一些相關設備情況,就足以完成設計了。
接下來的三天時間,趙奕每天花在設計上三個小時,就完成了一份‘最小裝置設計圖’。
最小,就是直徑兩米左右。
直徑僅僅左右,絕對是非常驚人的,但裝置設計并不完善,內部運轉存在幾處‘缺陷點’,無法形成完善的回路,就導致空間阻隔開啟后,會一直存在光子能量逸散,而且能量逸散速度會越來越快。
當能量逸散達到一定程度后,空間阻隔就無法繼續維持。
如果是持續開啟空間罩的情況下,不止需要消耗大量的裝置能量,內部光子能量逸散的速度,也會跟著大大增加,讓裝置開啟時間更短。
“如果采用高功率的小型光束,密集型的構造,大概也只能支持半個小時吧?”
“開啟空間罩,最多十分鐘……”
“但是,優點是,以為幾個能量泄露點,更有利于空間吸收,開啟空間罩的速度加快,最快只需要十幾秒……”
“這種最小型的反重力裝置,或許可以用在航空領域?”
“當火箭推進器,效果應該不差。”
……
在完成了最小型反重力裝置設計后,趙奕就把設計提交了上去,至于怎么應用就看高層決策,讓其他部門去考慮了。
他還是呆在理論組,一邊給其他人做講解,一邊關注一下,空間數學基礎理論的整理工作。
這時候,一個好消息傳來。
反重力團隊的實驗取得重大進展,新建造的‘可懸浮反重力裝置’,實驗取得了成功,裝置上升到了一千米高空,并懸浮了一個小時左右。
這項實驗的成功意義非凡。
當大型的反重力裝置上升到高空,就可以收集到很多的基礎數據,比如周圍空氣上升對裝置的影響,高空風力的影響等等。
這些都是為建造空中堡壘打基礎,有更多的實驗數據,才能設計出更完善的空中堡壘。
當實驗成功的消息傳來,董利華還和高層一起來到了理論組,他主要是來找阮文燁,詢問一下新的理論研究進展,看是否可以應用起來。
高層領導則是和趙奕談一下,小型反重力裝置的問題。
“這個裝置確實可以用在航空領域。”高層領導說道,“我找過專家咨詢過,可以大大提升火箭推進器的性能,但具體怎么設計、應用,還需要更多的論證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