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是因為材料、精密加工相關的技術不足。
高端制造能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制造技術水平,就像是頂級的航空發動機,國內也只是依靠趙奕的設計才實現的反超,但在發動機的制造材料、內部工藝上,和國際最高水平,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否則WZ-A1發動機的性能,會完全超越其他五代發動機,甚至能達到六代發動機的程度。
J-40,有著最高端的設計,也是因為材料、制造技術等問題,性能只是稍稍超越F-35而已。
這就是限制的地方。
現在投入大量的經費在反重力、核聚變的研究上,依靠自身十幾年也很難出成果。
十幾年后會怎么樣?
誰也不知道。
那么利用基礎的反重力技術,交換到需要時間積累的材料和高端制造技術,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個決定也獲得了趙奕的支持,他比其他人更了解,反重力、空間研究的難度。
如果只是基礎的反重力技術,其他國家、機構得到了技術,想要繼續研究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沒有更近一步的理論,短期內只能制造和國內類似的‘大玩具’。
近一步的理論,想要研究出來非常困難。
像是‘光子和空間的十三組列式’,是趙奕花費很長時間才研究出來的,他擁有著因果思維,找到問題就能得到答案,而且是一直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
其他人可不是這樣。
如果做個比喻的話,最初始的光子反重力,也只達到了‘萊特兄弟飛機’的水平,只能制造出來飛上天而已,中間的問題有一大堆。
光子和空間的十三組列式,再包括神靈的密碼,都已經有了五代戰斗機的性能。
兩者的差距是百年的積累。
其他國家、機構,就算拿到了基礎的反重力理論,最多也只能勉強研究出空間罩,還需要碰巧研究出來,但沒有相關的理論,他們根本就無法使用空間罩。
要知道,最初的空間罩是無死角密封的。
只有根據‘光子和空間的十三組列式’,才能自由的去開發空間罩,選擇性讓空間罩,能夠在某個位置‘打個洞’,甚至可以精細到,‘洞’具體有多大,是什么形狀的,等等。
總之,沒有基礎的理論支持,反重力的研究就需要積累,國外單獨做研究,用五十年時間,也休想能使用空間罩,并以此研究出‘核聚變裝置’。
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肯定會投入大量的經費,每當有一點點發現,都會驚喜的喊出,“反重力研究有了大進展。”
這種技術交換的做法,不僅能換回大量先進技術,讓國內的材料、高端制造技術有飛速提升,還能減少國際上針對性的壓力,最后還讓對手國家,陷入到投入大筆資金,卻收獲寥寥的科研旋渦。
一舉,三得!
或許,等其他國家驚喜的發展空間罩,并以此大肆宣傳的時候,國內已經利用空間罩的原理,制造出無法防御的導-彈,并完成了核聚變裝置,制造出了真正的‘空中堡壘’。
空中堡壘可不止擁有了天空威懾,還可以真正針對性的打擊太空衛星。
到時候……
國際形勢就會完全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