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都烈很高興,“我大唐騎兵,配有騎弓,長兵,手斧。再要配備三眼手銃,那真是如虎添翼了。韃子騎兵再厲害,也未必是對手。”
“那也不盡然。”楊漢明搖頭,“韃子騎射厲害,人家要是始終保持百步距離,一直不遠不近的放箭呢?怎么破?”
他舉起玉笏,“皇后陛下,北伐事關重大,為了克制韃子騎兵,勢必還要想想其他辦法才是。臣斗膽直言,大唐從來沒有硬碰硬打敗過韃子騎兵啊。”
“雖說大唐對元軍騎兵多有勝績,可都是仗著陛下用兵如神,奇謀妙計。韃子要么不知火器厲害,要么中了陛下妙計。而且,我大唐打敗的也不是韃子騎兵主力。”
眾臣都是默然不語。楊漢明雖然說得不太中聽,但沒有說錯。
大唐數次打敗韃子騎兵,靠的是什么?說到底不是火器,不是騎兵,而是陛下善用計謀。
你火器再厲害,韃子騎兵只要不傻乎乎的沖陣,不保持密集隊形,那能有什么辦法呢?難道移動緩慢的火器軍,能一直在野外和騎兵耗著嗎?難道步兵不要后勤,不要吃飯的?
可是如今,韃子學乖了,不可能接二連三的中計。這北方平原地帶,本就是騎兵的天下,沒有地形配合,什么妙計都不好用,最終還是要硬碰硬。
北伐的勝敗關鍵,就是林必舉等不知兵的文官都清楚:騎兵勝則勝,騎兵敗則敗。
這根本就是明擺的事兒。
騎兵要是敗了,步兵就算全是火器兵,那也要趁著糧草未盡退回南方。
騎兵要是勝了,沒有火器兵也能驅除韃虜。
崔秀寧想了半天,“你們誰有好的法子,都拿出來議議,趁著還有半年功夫,要早做準備。莫要等到陛下凱旋還要為此事憂煩。”
“娘娘。”一個清脆的女子聲音響起,卻是很少奏事的鳳凰鄉侯、司婦寺卿辛苦。
“司婦卿,你可是有了法子?”崔秀寧有點奇怪,辛苦能有什么法子?
唐廷平時常朝,官員穿補服,戴幞頭烏紗,女官卻穿罩帔,戴蓮花冠。所以,一身紫紗罩帔、頭戴蓮花高冠的辛苦,就在群臣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啟稟娘娘,韃子騎射在戰場上難以克制,有個原因是他們的箭多。據說一個韃子騎兵出征,就要隨身攜帶七十支箭。都烈尚書,是這樣么?”辛苦問都烈。
都烈點頭,“蒙古騎兵,隨身攜帶輕重箭,大概七十五支箭,兩張弓,五根以上弓弦。”
辛苦舉起玉笏,“娘娘贖罪,有些話,臣希望單獨奏對。”
這丫頭很難相信人,她不愿在這里說太多。
退朝之后,辛苦跟著崔秀寧進入風姿宮,單獨奏對。
“說吧,你又有了什么鬼主意?”崔秀寧很隨意的說道。
辛苦一笑,“娘娘,這還是隨身攜帶的。那么韃子騎兵一次遠征,每人要配發的箭支,最少也有兩百甚至更多。那么多元軍騎兵,需要多少箭?怎么也要幾千萬。元廷一定有一個很大的弓箭儲備倉庫。尤其是弓,不是很快就能造出來的。”
崔秀寧明白了,她點點頭笑道:“你還能想到這個,你還知道什么?”
辛苦考慮的角度,竟然和她不謀而合。
PS:今天太忙,只能一更了,有時間一定加更!蟹蟹,晚安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