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平臺比個人能力更重要。
“啟稟皇后,已經完成三萬兩千支。到今年秋季,五萬支三眼手銃絕對能完成。”顧鎧回到。
三眼手銃,是為騎兵準備的輔助兵器。因為唐軍騎兵騎射比不上元軍騎兵,崔秀寧只能下令研發一款適合騎兵使用的手銃。
這手銃本質上和火槍手的火銃沒有區別,只是很短小,裝藥量也少,有效射程也只有五十步,遠不如不如弓箭。
不過,相對明軍的三眼火銃,崔秀寧設計的三眼火銃還是要先進一大截。明軍雖然裝備了大量三眼火銃,卻沒有轉輪機制,只能用火繩,有效射程也只有三十步。
而唐式三眼火銃無論是設計,還是材料,工藝,火藥都比明式先進靠譜,不但是轉輪燧發,有效射程和可靠性也強多了。
然而,仍然只是一種輔助性武器。
騎在馬上使用,基本上也就只能發射三次,要在馬上完成裝填彈藥很難。實戰效果肯定是不如蒙古騎兵的弓箭。
說實話,其實更適合裝備給警士,而不是騎兵。
可是沒辦法啊。
馬上要北伐了。唐軍騎兵空有強悍的白刃馬戰技能,可騎射本事和元軍騎兵差了一大截,也只能靠這手銃彌補騎射不足了。
再借助先進的盔甲防護,拼著挨一兩箭沖上去發射手銃,總比沒有好。這樣還有利于在拉近距離的過程中不用太吃虧。
崔秀寧聽到顧鎧匯報的最新數字蛾眉一皺。
到時才五萬支?唐軍騎兵可是超過了二十萬啊。
“不行,太慢了。到秋季北伐,能不能湊齊十萬支?”皇后問。
顧鎧露出苦笑,“皇后陛下,這三眼火銃因為要制作轉輪,還有三個槍管,制作難度比長銃更耗費功夫。如今火器局除了趕制三眼火銃,還要生產火槍火炮,軍中的舊槍舊炮也需要更換。要想再增加產量,已經不可能了。每月,最多三千多支頂天了。”
三個槍管,是制約產量的最大問題。
既然能制作轉輪,為何不干脆制作左輪手銃?左輪手銃可是只有一個槍管啊,而且還不止三發。
這不是崔秀寧不想干,而是干不了。
左輪槍的左輪,和唐式三眼火銃的轉輪,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左輪槍使用的左輪,用的是近代殼式子彈,以及近代底火撞擊擊發,左輪屬于彈倉,同時屬于槍膛。
可唐軍用的是定裝火藥鉛彈,燧發擊發,差別很大。
要造出真正的左輪槍,先要解決子彈和底火擊發這兩大難題。很遺憾,這是工業革命百年后的發明,她崔秀寧根本沒有那個能力搞出來。
想都不要想。
退一萬步說,就算能搞出十九世紀的左輪手槍,就憑那個有效射程和精度,也未必敵得過蒙古騎兵的弓箭。
人家能在高速奔馳的馬上將重達六兩的鈚子箭(鏟刀破甲箭),準確的射中五十米內的敵人,破鐵甲!更能將二兩重的銳箭準確的射中百米外的敵人,穿皮甲!能來去如風的連續開弓,左輪槍手能么?
“盡量多造。”崔秀寧沒有逼迫顧鎧,她心里也有數。“已經造出的三萬多手銃,清點編號后移交兵部,兵部盡快下發給騎兵,要他們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