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河南江北剛收復不久,明年肯定是沒有多少余糧的,那就只能從江南幾州運糧。”
“眼下是隆冬臘月,離明年夏麥收割,還有半年。這半年時日,就算喝粥,賑濟五百萬人,加上消耗,起碼要七八百萬石糧食!這還是最少的消耗。”
“而且,帳還不能這么算。這么算數目最少,其實還是錯的。“李簽肅然道。
這么算有什么不對么?龔侃眉頭一皺,他認為七八百萬石糧賑濟應該夠了。雖然這數目也很巨大,可大唐還是能勉強拿出來的。
李簽繼續侃侃而談:
“明年北伐收復河朔,這幾百萬流民還是要回去的,不然,北方的土地誰來種?北方總不能千里無人煙吧?都成了空地,大唐又如何設置官府,恢復治理?他們要是不回去,難道還要分河南百姓的地么?河南百姓如何肯答應?”
“既然明年他們還要回去,那憲臺相公算算,他們還能趕得上開春的農時么?趕不上了。既然開春農時趕不上,明年就沒有糧食收割!”
“所以,他們只能指望后年夏天的麥子。到后年夏天啊,朝廷賑濟他們不是半年,最少應該是一年半才對!”
“那么,既然指望他們回家鄉恢復生產,就不能再讓他們只喝粥,這樣的話他們沒力氣,生產無法盡快恢復,后年的麥子都不夠他們自己吃了,那就可能要賑濟到洪武七年!要是這么算,就是兩三年!”
“這還不算。既然一定要把他們送回北方種地,那么賑濟糧就要運到北方,運輸距離大增,這路途遙遠,路上的消耗就會加大,一前一后,又要多出好幾百萬石賑濟糧食,最少!”
李簽說到這里,很多大臣都反應過來。
可不是這樣么?
大多數人都想簡單了啊。
原本以為,最多賑濟一年半載,可聽李簽這么一分析,竟然是一年半最少,甚至要兩三年!路上的消耗,也遠比預想的多的多。因為到時還要運到北方去。
這么一算,竟然需要幾千萬石糧食賑濟!
這個代價,實在太大太大了。
太嚇人了。
就是李洛,之前也沒有算明白這筆賬。
李簽的話還沒完,“人喝粥可以,可是鹽不能少。五百萬人,兩年要消耗多少鹽呢?將近兩百萬石!雖然大唐鹽政清明,鹽務官營,鹽價遠比宋元便宜,可這些鹽,仍然要幾百萬銀元。”
“生產恢復之前,他們都處處需要朝廷賑濟。除了糧食和鹽,還有取暖,布帛等物,還要居住安置,雜七雜八,能多出很多難以想象的支出,這些亂七八糟的開銷加起來,兩千萬根本打不住。”
“下官算過,要完成五百萬北方百姓的賑濟,朝廷要賑濟最少一年半以上,統共要花費的錢糧,前后大概在八千萬以上!”
八千萬以上!
這個數字,嚇了眾臣一跳。
大唐洪武四年的正常國庫總收入,都沒這么多。
這么一算,大唐國庫好不容易積攢的錢糧,會一掃而空。而且明年后年還要勒緊腰帶過苦日子。
李簽還沒說完:“憲臺相公,下官這筆賬,絕對不會算錯。只會算少,不會算多。如此大的代價,難道是大唐應該承受的么?”
“所以,下官才主張,干脆不賑濟,應該用武力阻止流民南下。流民只要南下,就視同元軍,迎頭痛擊,將他們趕回北方。大唐,不是他們想來就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