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到時候你寫的部分,我都會在目錄里標注清楚,作者欄里肯定有你的名字!”吳委員可不是侵占別人勞動成果的人,馬上留給林樓做了保證。
如果是他自己書寫好大綱,完成主干部分,其它人只是幫忙查了些資料,把資料整理出來,那自然是沒資格在作者欄里留名的;但林樓卻是自己負責一些章節的整體書寫,確實算這本書的作者之一,名列其上也是正常的。
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要是遇到不講理的導師,別說你只寫了幾個章節了,那怕整本書都是你寫的,人家要拿去換成自己的名字,好多學生也沒辦法。
“這是我之前整理出來的大綱,你這幾天先看看,等看完了過來找我,談談自己的想法,我們好好聊聊,看看這份大綱還有需要更改的地方沒有!先把大綱確定下來,然后再慢慢填充內容。”吳委員拿出一摞紙遞過來。
林樓雙手接過,吳委員便起身準備離開了,“好了,今天過來就是為了和你聊這個,既然說完,我應該走了,一會兒還有個會呢!”
林樓將吳委員送到門口,讓楊默開車把他送回學校去,目送汽車消失在街角,他才回到四合院里,來到二樓的露臺上,泡了壺茶,然后坐在那兒,曬著冬日的暖陽,這才翻開吳委員的草稿,認真瀏覽起來。
《廣義建筑學》這部書林樓當然看過,所以拿到大綱草稿之后,他立刻將上面內容和自己腦海中記憶的成書進行對照。
這兩者自然是有區別的,一部著作,在規劃階段和成品階段當然有所不同,相較于腦海中那部二十五萬字的最終成稿,這份大綱草稿還顯得簡略了些,不過主體思想卻是一樣的,大體脈絡也已經有了。
對比結束之后,林樓思索起來,下次去找吳委員的時候,該聊些什么呢?要是讓自己提意見的話,其實最簡單的就是把成書的大綱拉出來,給吳委員看就行了,這絕對能夠滿足吳委員的需求,因為這原本就是他歷經多次修改完成的。
讓林樓負責的章節也可以這么做,坐在電腦前,把腦海里記憶的內容都打出來,別說就幾章了,那怕是整本書,也能在一星期內完成。
但是這樣就太不厚道了,這豈不是成了用吳委員的心血來糊弄吳委員?而且這部《廣義建筑學》完成與九十年代之前,雖然吳委員對建筑學的理解很透徹,目光也極為深遠,但他畢竟不是林樓這樣的穿越者,對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建筑變化發展的預想還是不完善的。
林樓見證了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年時間,國際建筑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全新的建筑理念不斷提出、各種往日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建筑不斷涌現,同時也有許多新的問題、新的缺憾讓建筑界感到頭疼不已。
吳委員編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彌補《雅典憲章》和《馬丘比丘憲章》存在的不足,指導二十一世紀建筑的發展,既然如此,林樓這個親身經歷了二十一世紀建筑發展的穿越者,能寫的東西就太多了。
對其他人來說,這些內容是預測,而對林樓來說,卻只是回憶罷了,比別人多看了未來三十多年的建筑發展,他的優勢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正在林樓沉思的時候,又有新的客人進入到院子里面,不一會兒,林米塔敲門進來了,“林工,有客人到了,您現在方便下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