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師,我當年可是學過您的教材啊……金老師,您在兩****中使用的手法可以說是開了國內之先河,我每次重新翻看圖紙都有新的收獲……祁老師,你之前發表在《建筑師》上的那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人家客氣,林樓當然要更客氣。
雖然他們的成就有限,但他們畢竟是在那個荒蕪的年代,支撐起中國建筑發展的前輩,應有的尊敬還是該給的。
當然,要是他們一上來就擺前輩的譜,對林樓橫豎看不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現在這種情況既然沒有發生,那就還是謙虛一些吧!
要真認真說起來,只要不是腦子不夠的,就不會出現上面那種情況,他們的年紀雖然比林樓大,在他們退休之前,林樓應該不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但是他們也有學生,也有后輩,做事之前也得為他們想想。
俗話說得好,欺老不欺少,林樓現在已經展現出同輩人無可匹敵的實力,現在惹了林樓他們自己或許不要緊,但要是日后林樓報復到他們的徒子徒孫身上,在某個獎項的評選中打打低分,在某個協會的納新中攔上一把,他們可就哭都沒地哭去了。
與其如此,還不如先結個善緣,將來徒子徒孫們有啥事兒找到林樓,一說起今天的淵源,他也不好直接推辭不是?
所以現場的氣氛就比較融洽了,他們聽到林樓說起自己的得意之作,心里可是美滋滋的,看來我當年做出的那點小成績,現在還是有人記得的么!也不枉我這么多年的辛苦啊。
“哈哈哈,這么微不足道的成績,就被小樓你給記住了!和小樓你做的那些項目比起來,我可就差遠了!”幾位老師哈哈大笑著說道。
“是啊,我之前還專門去香山飯店看過,不同于以往咱們國家的建筑師對中國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的融合,那時候大家只知道給房子加上大屋頂,膚淺地追求形似,小樓你和貝先生的設計,才是真正把握住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達到了神似。”
進入八十年代之后,在發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精髓方面,已經逐漸開始有人擯棄形似的方式,而追求神似的道路了,主張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似與不似之間、不似之似之,但是也有人認為神似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理論,能不能應用在建筑上還是兩說。
這兩派產生了激勵的辯論,到后來似乎后一派占據了上風,大屋頂的風潮又開始在國內蔓延;而從這番話來看,這位金老師應該是神似派的支持者。
“咱們的傳統建筑是建立在土木磚瓦等建筑材料的基礎上的,而現代建筑則以鋼筋水泥玻璃等新材料為主,從材料出發,這兩種建筑風格的根基就不一樣,簡單的追求形似并沒有太大意義!”林樓同樣支持神似理論,于是接著他的話題說了下去。
“對么,利用木頭的延展性搭建斗拱飛檐是非常巧妙地做法,但是用鋼筋水泥來做,就沒意思了!材料的性質就不一樣,為什么要勉強?反倒是傳統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留白等更深層次的理念,絲毫不受建筑材料的影響,無論使用什么樣的材料,都可以做到這些。”
一看有人跟自己一個想法,金老師頓時高興壞了,“我看過你亞運場館的設計圖,在表面上雖然沒有應用非常直接的傳統建筑元素,但整體建筑的分布排列,以及同景觀、湖面的搭配,就體現了咱們老祖宗親善自然的想法。”
“但是那些畢竟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科技發展這么快,不斷有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新的建筑設計理念涌現出來,我們要是一直抱著這些理念,還怎么進步?”也有人表達了不同的想法,“照我看,該舍棄的東西還是早點舍棄吧!”
“也不能這么說,日本建筑大師黑川紀章先生,從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闡述的‘利休灰’思想里提煉出來灰空間理論。”林樓反駁道。
“黑川紀章先生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過渡空間,并將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創造出半室內﹑半室外﹑半封閉﹑半開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間,這種特質空間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內外部的界限,使兩者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空間的連貫消除了內外空間的隔閡,給人一種自然有機的整體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