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具體內容,幾乎每個問題都有答案,就算沒有,做記錄的人也會根據訪談的結果,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推測。
粗略看了幾份報告表,倒是和自己預想的一樣,這一時期老百姓對房子的要求大體上都是相似的,客廳一定要大,這樣家里來人了才能招待的過來,才會顯得氣派,采光一定要好,現在供電能力不足,住宅區經常停電,采光好的話,白天也不會影響生活和孩子學習。
樓下最好有商店,這樣的話買點東西就不用跑老遠的路了;要有獨立的衛生間,住筒子樓時候上廁所洗臉都得去公共區域,其他時候還好,早上起床的時候經常需要排隊。
也要有獨立的廚房,利用公共廚房做飯實在是太容易引起矛盾了,而且家里稍微有點好東西,想獨自享用都沒辦法!
小區里面最好有點綠化啥的,這樣吃過晚飯之后,還能去院子里乘涼,和街坊鄰居們聊聊天、下下棋啥的,要是能有籃球場之類的運動設施,那就更好了。
從這些調查報告上可以看得出來,現如今老百姓對居住條件的要求還是比較簡單的,闊綽的客廳、良好的采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有這些他們就基本滿足了,不像后世要求那么復雜,那么繁瑣。
“等把這些都統計出來,然后我們按照調查報告的結果進行針對性設計,肯定能壓過他們,到時候造出來的房子,住戶肯定也喜歡!”郭毅剛有了先前的經驗,自然知道這些調查報告的結果該用在什么地方。
“也不能完全按照他們的意思設計,畢竟他們對于居所的要求大多來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觀念相對比較滯后,而如今又是社會飛速發展的年代,所以在設計中一定要有前瞻性,免得項目剛建好就落伍了!”
普通老百姓對房子的概念都來源于自己的日常見聞,見識再開闊一些,了不得也就是通過電視、電影以及盜版的香江錄像帶,來獲取相關信息,但是這里面的房子究竟適不適合他們自己住,這可是兩回事兒。
而建筑師對房子的了解更加透徹,更加深入,也很清楚不同人群、不用地區的居住習慣,可以在這些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居民的居住喜好來進行調整。
舉個例子來說,國內最早是沒有室內裝修這個概念的,人們搬進新家之后,最多也就是給房子刷一層灰,再在容易弄臟的地方刷上油漆就行了!
等大家的生活慢慢好起來之后,就開始覺得這樣的簡單裝飾已經無法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了,他們想讓房子變得更好看;但是房子究竟該怎么裝修呢?誰也不懂這個啊。
然后有人想到了他們去本地涉外賓館,看到那里面的室內裝修風格,他們覺得這種金碧輝煌的裝修非常洋氣、非常氣派,于是就想方設法找到當初給涉外賓館做裝修的單位,私下里找到干活的工人,掏錢讓他們按照酒店的標準把自己家也裝修成這樣。
等裝修好之后,親朋好友們過來參觀,紛紛豎起了大拇指,都夸他的房子洋氣漂亮,然而等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卻發現很多地方都不方便,住起來一點兒也不舒服。
裝修領域是這樣,建筑設計也是如此,比如某個大老板看著錄像帶里那些香江大亨的別墅好看,也讓設計師給他照樣子來一套;這倒是不算難,但等建成后才發現,香江地處南方,氣候相對溫暖,這樣的房子修在香江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但他可是住在北方的,夏天還好說點,一到冬天冷風嗖嗖地吹,大老板全家都縮在房子里直打哆嗦,這時候就該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