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這種情況,林樓提醒道,“咱們在香江、在日本、在美國、在歐洲都看過了不少比較好的住宅小區和戶型,這些資料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因為那些房子是按照當地的氣候環境和居住喜好設計的,原樣照搬很可能會出現南橘北枳的情況,所以一定要考慮到本地的具體情況。”
“這些倒是好說,我們也不會犯這種錯誤,比如說巴黎的新小區里面都帶有大量的停車位,那是因為法國人有錢,每家每戶都買得起小汽車,我們壓根就不用修建這個,頂多給每棟樓下面加個自行車停車棚就行了!”李慶熙點頭道。
額,這個你還真別把話說太滿了!今后十來年之內,或許不用太擔心,但等到二十一世紀之后,能住在這個小區里面的人,大多肯定都有能力買車,到那時候小區就該為停車位發愁了,要是提前沒有留好冗余,小區內的老住戶就該琢磨著換新房了。
不過林樓也只是心里想想,暫且沒有反駁,因為在如今這個時候,你要是說二十來年之后,私人小汽車會普及到每家每戶,大家伙誰敢相信啊!
“只要我們把市場調查報告按照計劃做完,就肯定能了解到本地居民的喜好,但是要具有前瞻性這個怎么把握啊?我們可是全國第一批試點單位,誰能猜得到將來老百姓對房子的喜好會有什么新的變化啊?”郭毅剛感到頭疼了。
這個簡單,我知道啊!未來三十多年,大家對居住環境的喜好變化,我可是記得清清楚楚呢,要是具體到川府新村這個項目上,我腦海里還存著相關論文呢。
2017年,《天津城建大學學報》上就刊登有三十年后對于川府新村項目住戶的居住滿意度調查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就能清清楚楚地了解這個項目的原有方案存在那些缺陷,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拿出來的結果絕對可以讓人滿意。
日后制定方案的時候,可以根據這些后世的論文來進行調整,但是眼下卻不能這么和他們解釋,于是林樓又拿出了一個房地產領域慣用的老方案。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指出,人們需要動力實現某些需要,有些需求優先于其他需求。”
“而這段話日后被他延伸出了著名的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他把人類的需求分為五類,從層次結構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別為:生理需求,比如食物和衣服;安全需求,比如工作保障等;社交需要,類似友誼、愛情等;尊重和自我實現,比如社會的認可等。”
“日后經過時間的發展,有人把馬斯洛需求理論應用到了建筑領域,通過馬斯洛需求理論尋找不同社會階層人士對居所的要求,我們自然也可以用這一理論來推測該小區住戶的將來可能產生的新需求,從而對我們的設計進行指導。”
“我們首先可以將馬斯洛理論中的不同級別需求和人們對住房的要求進行對照。”日后幾乎每個房地產公司在做方案的時候,總會把馬斯洛需求理論拿出來說一說,搞得林樓后來一見到馬斯洛的名字就想吐。
然而現如今這一理論還非常新鮮,李慶熙、金秋香、林米塔、郭毅剛、蔣文松、曹凱等人都聽得津津有味,一邊聽還一邊拿出筆記本做起了筆記。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層級的生理需求,生理需要反映到住房上就是對居所的最直白的需求,即剛性需求!”咦,不知道剛需這個詞日后會不會成為我開創的詞匯啊?
“對那些繼續住宅的群眾來說,能有個地方遮風擋雨、能躺著睡覺就不錯了,至于其他東西,暫且不是他們能關心的!”在后世,剛需的要求要比這高多了,但是在眼下這種一家好幾口擠在一座小房子里的情況下,他們還顧不上太多。
李慶熙等人聽了默默點頭,他們以前還住在大雜院里的時候,見多了臨時從外面弄上一些磚和水泥,在院子里給自己搭個勉強能放下一張床的居所,這樣的房子能且只能滿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這或許就是林樓所說的剛性需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