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路周圍修建綠化帶,有利于改善城市環境,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這些功能我們的都是理解的;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把綠化帶設置在道路兩側,用于隔離機動車道路和人行道路,為什么您在道路正中間也設計了綠化帶,而且還這么寬,已經和機動車道差不多寬了,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費?”一位專家不解地問道。
這要是他的學生做出來的設計,他非得罵出來不可,但這可是林樓林教授拿出來的方案啊,所以就算質疑,他的用詞也是非常慎重的,免得出問題。
“這其實是為了日后道路擴建做準備的,雖然如今特區的汽車保有量很少,主干道設計成雙向四車道已經足夠使用了!但是請大家回想我們剛才對特區未來的展望,可以預計的是特區的發展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保持相當高的速度,無論是人口還是機動車保有量,都會飛速增加,只要再過幾年,雙向四車道的城市主干道就肯定沒辦法滿足使用了!”
要說大家對城市規劃詬病最大的一點,林樓敢保證,堵車的問題怎么也跑不出前三去,這可不是特區一座城市的問題;等到了他穿越過來的時間,大到北上廣深這樣的大都市,小到他老家的小縣城,都出現了汽車擁堵的現象。
誰也沒辦法預料到,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增加竟然會這么快,光是民用汽車這塊,如今全國的民用汽車保有量才剛剛超過五百萬而已,而到了他穿越之前的那年,全國就有北京、重慶、上海三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了五百萬。
想想看,這個速度實在是太可怕了,僅僅三十年時間,一座城市擁有的民用汽車就超過了當下全國民用汽車總數;至于2020年全國民用汽車保有總量就更可怕了,已經超過了兩億輛,總機動車保有量超過三點八億,平均不到四個人便有一輛汽車。
這么多的汽車,那真是修多少路都不管用,依舊會出現擁堵的狀況,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減緩一些擁堵的可能性還是能做到的,比如提前擴張城市交通主動脈,雙向四車道的主動脈和雙向八車道的主動脈,緩解擁堵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這些人有心反駁,但是想到林樓之前羅列出來的詳實數據和計算過程,他們卻又不得不承認,未來確實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一旦特區的人口和機動車保有量超過林樓指出的節點,雙向四車道的交通干線的確不夠用。
“但是現在就建設雙向八車道的話,且不說有沒有充足的資金,光是政策審批這一塊就過不去吧?”林樓反問道,諸位領導連連點頭,這些年因為把路修得太寬而招致群眾舉報,說他們浪費資金,從而導致官員下課的例子可不少見。
其實舉報的人從本心而言倒也未必是錯,他們看不到那么遠,更想不到日后有那么多人能買得起汽車,現在買輛自行車都還挺費勁呢!他們只看到那么寬的馬路上沒幾輛車,這肯定是浪費,于是就寫了舉報信。
只是不知道等到二十年后,他們在路上堵得一肚子火大的時候,回想起當年他曾經寫過的那封舉報信,不知道會不會后悔。
“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采取一些迂回的手段,先按照當下的需求修建一條雙向四車道的主干道,同時以城市綠化帶的名義,在道路中間再占下雙向四車道的空間,種上廉價易活的綠化植物。”
“等雙向四車道已經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再把這條綠化帶的植物挪到其它地方,利用預留好的土地把主干道擴展成雙向八車道,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未來必然會出現的交通擁堵狀況!”林樓解釋道。
可惜這樣的手段也只能緩解擁堵問題,而無法徹底解決,除非是汽車技術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然這個問題真的無解。
道路便利出行方便,激發了人們的購車欲望,車輛一多超過道路承受的上限擁堵;擴展道路緩解擁堵,交通再次恢復便利,然后又有更多人激發了購車欲望,城市汽車保有量再次增加,又超過了道路承受的上限,繼續出現擁堵的狀況…….這樣的循環,除非是出現《第五元素》里的反重力懸浮汽車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