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麥田,要不了幾天就要收割了。
侯明他們是過完年三月份才來密云談租地建設西昌菜籃子的事,這時候小麥也快到了抽穗的時節,眼看著就是一個大豐收。
老百姓,政府,西昌,三方在這時候也不會讓人把小麥給拔了種菜。
家中有糧,心里不慌。
駱濤戴著一頂麥秸稈編的草帽,站在一高坡向遠處望著。這是來到西各莊時村支書送的禮物,駱濤對這頂草帽非常喜歡。
小風吹過來,時不時還需要用手壓一下,因為這草帽有一個缺心,那就是沒帶系的繩子。
五月下旬的天兒,也有點熱情似火。
借著微風好好打量這一大片土地,自己這一世可是快有十年沒跟這土地打交道了。
“張副縣,這兒可是個好地方。看著這金黃的麥子,我就非常喜歡,不如咱們到田里看看,怎么樣?”
這地兒真是風水寶地,北靠密云水庫,三面環山,大敞口,南部為白河沖積沙質平原。
他是知道駱濤也曾下過鄉,但沒想到他見到土地會這么情緒激動。
這事兒怎么可能會出言拒絕,笑著說:“駱先生您這是想起下鄉的生活了啊!看看,看這長勢今年必定是個豐收年。”
領導講完這話,其他人也都紛紛表示贊同。
現在我們國家雖然已經改革這么多年,但農村還是以農業為主,其它產業為輔的模式參與改革的大浪潮。
現在我們還有許多偏遠的地區群眾還沒有解決吃飽穿暖這個最基本的問題。
農業還是國家重中之重的工作。
糧食到了什么時候,都是第一要位,除非修仙不吃米面了。
眾人走到田邊,駱濤彎腰從一麥穗上,撥出了幾粒小麥,放進了嘴里。
笑了笑,在認真回味舌尖上的那久違的味道。
圍觀的好多老百姓不知道,這個城里來的大老板吃了幾粒小麥后,在那傻笑個什么。
都翹首以盼,想聽個鮮。
“這一畝地能產兩百公斤小麥嗎?”
現在史丹利等等化肥還沒有走進農村市場,都是施撒農家肥。
還有就是麥種的問題,農民為了省錢,當然也是沒有渠道購買優良品種,都是用陳年麥做種,這兩個原因大大就影響了小麥產量。
對駱濤提的問題,張東風也是行家里手,對這個情況也是非常了解。
“要是施肥得當一畝兩百一十公斤是能達到的,當然了這是豐年。不好的情況下一畝地產180公斤,這是最低的數。”
自從農村實行“大包干”,這糧食產量提高了三分之一。
駱濤下鄉那會兒,一畝地能產三百五十斤就是高產了。
當年為了能增產,播種前翻地都要翻兩遍,二三十公分深,還好大隊有輛拖拉機,這莊稼地里的重活就減輕了不少。
要是像五六十年代那全部都需要人來干,深翻一尺五,這都是教訓。
深翻土地是有不少好處,但種植普通農作物就沒有必要深翻一尺五。
“現在咱們這村,人均耕地多少畝?”
這是個實際問題,還是由村里的支書說,“我們村一個人差不多是一畝六分七,不包括還有一些灘地、林地。”
駱濤是非常認真聽講,真實了解一下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