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劉能還有個心結,那就是種子問題,眾所周知,華夏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農業大國。
可這樣一個國家卻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那就是大部分種子都要依靠進口。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華夏傳統的種子雖然適應環境性強,但是卻產量低,還有著一系列問題,根本沒有辦法跟孟山都的種子相比。
曾經,華夏傳統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它們就像這片土地的孩子,與本土的氣候、土壤完美契合,即便在惡劣環境下也能頑強生長。
然而,在追求高效生產的現代農業浪潮下,傳統種子的劣勢逐漸凸顯。
其產量遠遠落后于現代農業生產需求,并且易受病蟲害侵襲,種植管理難度大。
而來自國外如孟山都等種業巨頭的種子,憑借高產、抗病蟲害等優勢,迅速占領了華夏的種子市場。
如今,華夏大部分農作物種子都依賴進口,這不僅讓本土的種子產業瀕臨萎縮,更讓農業生產的主動權逐漸旁落。
種子價格被進口商牢牢把控,一旦遭遇國際形勢變化或貿易摩擦,華夏的農業生產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劉能深知,種子問題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只有培育出能與國外抗衡的優質種子,才能讓華夏農業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新煥發生機,守護住糧食安全的根基。
幸好,華夏出了個袁隆平,雜交水稻技術持續領跑世界。
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一次次刷新產量紀錄,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的自主選育品種也不斷推陳出新,不僅具備高產、優質的特點,還在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現優異,有力保障了國內糧食供應的穩定。
其實北疆如今的小麥種子都是自己培育的。但是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沒辦法在國內推廣。
劉能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可以拯救世界的人,但他也知道,他是軍墾子弟,這個“墾”字,就注定要做些什么。
眾所周知,現代進口種子多采用分子育種、基因編輯等前沿生物技術培育,其遺傳物質的改造精細且復雜。
比如一些轉基因種子,通過將特定抗蟲、抗除草劑基因嵌入作物基因組,這種基因編輯技術需要專業設備與精準操作。
此外,種子還可能經過特殊處理,如包衣技術,外層包裹的不僅有營養物質,還有抑制種子萌發或改變其生長特性的特殊成分,讓普通農戶或機構難以通過簡單種植留種實現復制。
他們為保護研發成果,進口種子多受嚴格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以孟山都為例,其培育的種子申請專利后,在全球許多國家都受到法律保護。
若未經授權私自留存、繁殖種子,就會面臨高額罰款甚至刑事訴訟。
這種法律限制從根源上杜絕了隨意復制進口種子的行為,即便有人掌握復制技術,也不敢輕易觸碰法律紅線。
部分進口種子存在“雜種優勢”現象,即通過兩個遺傳性狀不同的親本雜交,獲得的雜交一代種子在生長勢、產量、抗逆性等方面優于雙親。
但雜交種子的后代會出現性狀分離,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
比如雜交玉米,農民用雜交一代種子種植收獲后,若留種繼續種植,第二代玉米植株會高低不齊,果穗大小不一,產量大幅降低,失去生產價值。
所以無法通過留種復制出與進口種子性能相同的種子。
進口種子在培育時是基于特定產地的氣候、土壤、光照等環境條件。
當種子被引入新的地區,即使成功復制出種子,由于生態環境改變,其優良性狀也可能無法完全展現。
例如,原產于熱帶地區的優質蔬菜種子,在溫帶地區種植,即便復制出種子,也會因積溫、光照時長差異,導致作物生長周期紊亂,果實品質下降,難以達到進口種子在原產地的生產效果。
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研發自己完全擁有自主產權的東西。
沒有人會不明白,種子對于一個國家重要性,那就是屬于糧食的“芯片”,既然葉叔已經掌握了半導體方面的芯片,那么,他劉能為什么就不能掌握糧食的芯片呢?
但他也明白,這個問題會很難,甚至于比葉叔的半導體芯片還要難。
但事情總是需要人來做的,哪怕他窮其一生,哪怕加上他的兒子,孫子……
軍墾城和周邊的水源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葉雨澤他們也幫助兵團大部分地區解決了這個問題。
唯一可惜的是,藏水入疆問題一直沒能被批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