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陳夏帶著一家人,跟著陳淑琴、林惠一起到了西浦公社的慶豐村里。
陳淑琴小時候其實就生長在這里,盡管去香江的時候她才7歲,但已經有一些記憶了。
為了給她尋找記憶中的故鄉,陳夏特意安排了一艘機船走水路,越州是有名的江南水鄉,哪怕已經是秋天了,河岸兩邊的風景還是跟畫兒一樣美麗。
這讓兩位香江客人非常興奮,一個勁地拿著相機在拍照。
“哇,小夏你看,這是太平橋,對不對?我小時候走過的,沒有改變吶。”
“那個那個山,是不是桂花山?我好像聞到了桂花的香味,小時候娘娘經常帶我去打桂花做糕餅吃的。”
“我們是不是快到慶豐村了?”
一路上,小姑姑都變得很興奮,話很多,也許她自己都不知道,這就叫“近鄉情怯”,海外游子在這個年代回到幾十年后的故鄉,應該都是這樣的吧?
當陳淑琴看到自己家鄉的時候,岸上的陳亦根也看到了陳夏他們坐船過來,事先已經聯系過。
所以陳亦根讓岸上的人趕緊放起了鞭炮,甚至慶豐小學的鼓樂隊又拉了出來。
碼頭一下子就熱鬧了,果然,有了“氣氛組”帶動就是不一樣,熱熱鬧鬧。
陳淑琴離開多年了,對于家鄉的人已經完全不認得了,當她踏上碼頭的那一刻,陳夏就不斷給她介紹:
“這位是目前的族佬,四叔,這位是二叔,三叔,七叔,來來來讓一下,讓五太公過來一下。”
陳淑琴趕緊一一問安,良好的職業道德已經把她訓練得行禮拿捏得非常一位。
“四叔好,我是陳德發的小女兒。”
陳亦根激動了,“好好了,我知道我知道,小時候我還抱過你咧,發哥現在在香江好嗎?”
“發哥?”陳夏腦子已經跑題了,就想著那位拿鈔票點煙的小馬哥。
“我爸爸身體很好,這次我是來內地出差的,也是替他來打前站的,他說過年想回家鄉來看一看。”
陳淑琴說完,周圍就一片叫好聲:
“發哥要回來啊,太好了,當年他可是我們村里第一個去滬市闖蕩的人,后來又是第一個去香江闖蕩的人,我們年輕的時候可以崇拜得緊呢。”
“是啊,發哥以前每次回來,都會給跟我們講上海灘的熱鬧,我們就喜歡圍著他轉。”
“對對對,我也喜歡聽,當初他最后一次回來,還是我和德財一起搖著船送他離開的來。”
幾個老頭興奮了,一下子都回憶起了年輕時候的歲月,陳淑琴聽得笑咪咪的,顯然他對自己老爸年輕時候的樣子非常有興趣。
聽到大伙兒說爸爸當年如何如何好,心里更是開心得不得了。
哪個爸爸不是女兒心目中的偶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