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亦根的介紹下,陳德發又一一跟一些同宗兄弟見面,一起回憶年輕時候的事情。
一群老頭子一個個都像回到了青年時代,紛紛互相取笑,說些他們小時候的丑事趣聞,把陳德發老頭高興地一直在哈哈大笑。
大娘娘以前一直居住在慶豐村,認識的人就更多了,那些老姐妹,小姐妹,還有她的娘家親戚都來了,把老太太激動地也一直在抹淚。
就連陳淑芬陳淑琴姐妹也一直在擦眼睛,當初她也一直在慶豐村生活,多少還是有記憶的。
其實說起來也不好意思,慶豐村在解放后的這35年間,其實變化并不是很大,越州農村大變樣,還要再等上幾年。
一直要等到商品真正自由流動了,老百姓才敢跑到城里去賺錢,有錢蓋起了一座座小樓。
幾十年之后,之江省農村的“豪宅”在全國都是有名的。
回村的第一件事情當然是祭祖,這次陳夏出錢,也不顧什么影響好壞了,用了最隆重的逢十大祭的儀式。
所話的“逢十大祭”,就是10年一次全族大祭祖。
這時候陳家所有子孫無論在哪都要趕回來,有重大事情也在這次宗族會議上敲定,外地的陳氏子孫有了新晚輩,也要在這一天錄入族譜。
所以“逢十大祭”的祭品那是相當多,三牲就不是這個年代普通人家能辦到的,這可是整只的牛羊豬,另外其他祭品也是堆積如山,燒紙更是不計其數。
就這花掉了陳夏差不多3000多元錢,這幾乎是他三年的工資收入了,所以說農村宗族勢力被打散后,這可以說在越州也是獨一家了。
要是早個10年,陳家人通通要被抓起來到海涂去圍海造田,勞動改造。
陳亦根這次也豁出去了,可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畢竟這是封建迷信的一套。
香江陳家都十分虔誠地跪在祠堂里,正式認祖歸宗了,并且破例將陳淑芬和陳淑琴的名字也列入了族譜,本來女兒是不寫入的。
這也是陳德發如此看中陳夏的原因所在,在老一輩眼里,女兒是沒地位的,連基本的人quan都沒有,仿佛只有兒子孫子才是親生的一樣。
后世的人可能并不理解“認祖歸宗”的意思,這對老年人來說,意味著死后是可以入祖墳,是可以得到祖宗的認可,享受后輩的香火祭祀。
要是不能認回祖宗,那死后就是孤魂野鬼,這個在宗族觀念非常強的老人心中,是絕對不能承受的痛苦。
祭祖儀式一結束,陳德發徹底放心了。
他回家了,是真的回家了,以后死了靈魂也能安息了。
從祠堂出來,大家又去了陳夏太爺爺太娘娘的墳頭,他死去的爺奶、爹娘同樣葬在一起。
陳夏有錢以后,特意清理了周邊的雜草之類,用水泥做了一些供臺之類,所以看起來不是那么荒涼。
越州農村的墳不像北方,不用泥土起墳頭。是用青石板搭建成一個個長方型盒子裝,放在田野上或者山上,棺材放進去后再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