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據,也是國外第一次正式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數據,這讓一些在旁邊觀察的醫生們都在心里嘀咕,難道幽門螺旋桿菌真的是引起胃病的主要原因?
但也有一些醫生在心里自我否認,檢測出陽性又如何?你又如何證明幽門螺旋桿菌是致病菌?
這就好比抓小偷,有一個壞分子就在人群中,可是你沒有證據就是他作的案呢?
所有患者都是經過國際消化病委員們的復核的,包括他們現在的臨床癥狀,以及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檢查報告,然后他們全都記錄了下來,這關系到治療的評估。
臨床評估就是看患者在四聯療法治療后,是否還有胃部不適等臨床癥狀。
實驗室評估就是看2周后,幽門螺旋桿菌是否還能檢測出來?
同時為了保證實驗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惠靈頓醫院又想盡了辦法,從其他醫院調來了一些患者做對照組。
同樣也是20個患者,兩組對照組一起進行治療,一組用四聯療法,一組用傳統對癥處理方法,到時再評估哪一組的治療效果更好。
到了這一步,陳春的自信心就回來了,治療?治療怎么可能會被人打敗?
由于國外對于中藥的接受度是很低的,不被主流醫學界承認,可以說登不上大雅之堂。
所以為了實驗的順利,也是為了讓各國醫生們更好接受,所以陳夏這次并沒有拿出“三六胃泰”來,而是將奧美拉唑膠囊拿了出來。
所謂的四聯療法,是奧美拉唑+枸櫞酸鉍鉀+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除了阿莫西林是現有藥物外,其他三種藥物全部都是首創,并且全部都已經申請了專利。
關于藥物介紹也是這次臨床實驗的重頭戲,鄭海生做為藥物發明者專門向大家介紹了這三只藥物的藥理和相關實驗室數據。
“克拉霉素是以紅霉素為原料,水解脫去氨基上的一個甲基,再和氯甲酸芐酯反應,對5位側鏈四氫吡喃環上的羥基和氨基進行保護。
然后在二甲亞砜和四氫呋喃中和碘甲烷反應,對6位上的羥基進行甲基化,再催化氫解脫去保護基,和甲醛反應對氨基進行羥甲基化,最后還原為甲基。”
格雷戈里教授插嘴問了一句:“也就是說,克拉霉素也是屬于大環內脂類,是紅霉素的升級版對不對?”
鄭海生點點頭:“教授你的理解完全正確,所以克拉霉素不僅可以治療胃病,同樣它的抗菌譜和紅霉素是一樣的,可以廣泛用于臨床。同時,如果克拉霉素過敏的患者,可以用甲哨唑或四環素代替。”
現場的醫生又被好好上了一課。
一種抗生素、一種抑酸藥,一種鉍劑,居然全部是由華國醫生發明,這讓大家驚嘆連連,而且看相關藥物介紹和說明書全部都很正規,并且已經全部申請了專利,真實性毋庸置疑。
什么時候華國的醫學和藥學實力這么強大了?
關鍵是這幾只藥物,不僅可以應用于胃病,同樣可以應用于其他感染,錢途無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