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白鹿原》正暢銷,《當代》最近很受讀者青睞。
另外,于東這段時間也確實是火,《生化危機》先不說,改編自《寡婦之死》的電影《軟刀》引起的反響不小,為原著帶來不少名氣。
按理說,現在說什么都為時尚早,這部小說才發表一半,一切還要等到全文發表完才能作定論。
但是批評家們已經等不及要動手了。
八十年代中期,國內開始興起尋根文學,一批批鄉土作品崛起。
跟尋根文學密切相關的就是拉美起來的魔幻現實主義,現在人們一提到尋根文學,就會想到魔幻現實主義。
《向西》也不例外,才出來一半就被打上了尋根和魔幻現實主義兩個標簽。
一部分人覺得《向西》不過是尋根浪潮中,一部不太魔幻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實實在在的平庸之作。
但另一部分人又認為,《向西》恰恰走出了一條中國的魔幻現實主義道路,現代的作家們可以學習拉美的成功,卻不應該死盯著魔幻兩個字,應該充分表現國內文學的特色。
還有一部分人將《向西》跟魔幻現實主義區分開,認為這部小說就是套了點魔幻色彩的全景式現實主義小說,甚至可以歸為新歷史主義小說。
批評家們起了爭執,大家各持己見,誰都說服不了誰。
本來這事沒什么大影響,批評家們相互爭論,都沒說什么太過火的話。
這些年的批評家還算克制,膽子都不大,擼起袖子干的比以前少多了。
但是這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個導火索,直接把炸彈給引爆了。
余樺因為看到有人批評于東,覺得十分不爽,在《文藝報》的文藝作品創作交流欄目發表了一番“暴論”,矛頭直指批評家。
“我覺得作家和批評家是有很大區別的,批評家在應對經典作家時,仍然想法設法找到他們作品中的破綻……事實是任何一部偉大的小說都是有缺陷的,因此批評家總是理直氣壯。有些批評家總喜歡教小說家寫小說,就像是太監總喜歡教別人***。于東的《向西》在我看來,即便只有這半部,也稱得上是經典之作,但即便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這番“暴論”一出,之前罵于東的一下子坐不住了。
干吧,擼起袖子干吧!干死這個余樺,之前先鋒文學大行其道的時候沒把你罵死,這次可饒不了你。
他們現在不但罵余樺,還將于東罵得更狠,之前還算克制,現在基本上是刀刀見血。
最牛逼的是,有一個叫方言吾的批評家對《向西》進行分段批評。
其中有一處批評讓于東印象頗深。
“整個第十一章,兩千五百七十多字,卻分為了六十五段,每段不足四十字,此行文風格大大受到外語作品荼毒,失了我中國語言之美……”
批評家們罵人,一堆圈外人又來架秧子,事情就熱鬧起來了。
于東啥話也沒說,但是事情因他而起,他就成了事件的中心點。
余樺的說法有些太過直接,很容易得罪人,而且也激進了一些。于東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對文學批判的看法跟余樺肯定不完全一致,但是對現在的一些批評家的看法卻大概相同。
現在很多批評家,只記住了批,卻忘記了評。批評家本不應該去教小說家寫小說才對,而是要將作品里面的東西以專業的角度批判性地呈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