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燁和黃小廚解釋了,這是三鍋相連的炒茶灶。
茶,相信所有人不陌生。
早在幾千年前,華夏便開始制茶了。
源遠流長,是華夏獨具特色的特產,還誕生了很有歷史文化的茶道文化。
但是,茶是怎么制作的,過程又是怎樣的?
很多人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
其實茶的制作過程是非常復雜的。
而在所有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便是炒。
孫爺爺在旁邊,為林燁做起了解說。
他對茶的了解,甚至比林燁還要多一些。
黃小廚等人都有些恍然。
沒想到喝個茶,里面還有這么多門道。
“這三口鍋分別是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孫爺爺分別指著三口鍋說道。
“在桃源村還有一句口口相傳的老話,炒茶,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鉆把子。”
林燁豎起了大拇指,姜還是老的辣啊,孫爺爺說的一點沒錯。
其實林燁也是第一次炒茶。
“讓我來炒吧。”孫爺爺對林燁說道:“正好我在房間里坐的久了,需要活動活動身子骨。”
林燁看著孫爺爺:“爺爺,你的體力吃得消嗎?”
孫爺爺有些不悅:“當然吃得消了,你看不起我咋地。”
林燁連忙說不是這個意思。
“那就聽我的。”孫爺爺接管了炒茶灶。
炒茶需要用到專業的炒茶掃把,林燁從后院找了幾根竹枝,編好了一把炒茶掃把,用毛竹扎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全部準備就緒后,林燁把一袋子茶葉從房間拎了出來。
“這茶葉和上次的是同一批嗎?”黃小廚好奇的問道。
“對,不過是新鮮采摘的,還沒有炒呢。”林燁隨口搪塞了過去。
小白為灶臺生了火。
孫爺爺洗干凈鍋,便開始了炒茶的第一道工序--殺青。
其實現在炒茶,已經有專業的炒茶敲擊設備,從殺青到炒制坐扁,再到滾筒輝干,但這只適合炒價格便宜一些的茶,像是十大名茶,還是手工炒的多。
這是因為人工炒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
而用機器炒出來的茶葉,茶型不是很好,并且因為不能控制輕重度,會導致炒出來的茶葉斷裂或過火。
爺爺一看就知道是老手,接管了灶臺之后,便開始了個人秀。
茶葉有些多,一次炒不完,孫爺爺倒了約莫1/4的樣子在鍋中。
鍋熱之后,孫爺爺撈起了袖子,雙手伸入鍋中。
炒茶葉,手法有很多,主要分為十種,分別是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
孫爺爺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做老當益壯。
黃小廚在旁邊看的津津有味,這充滿了藝術感,視覺效果炸裂。
原來炒茶也能這么秀。
淼淼詢問林燁,炒茶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林燁和她解釋了起來,炒制茶葉的時候,需要根據鮮葉大小、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斷變化手形法,非常巧妙。
只有掌握了熟練技藝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