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寧的回信到達廣州時,第三次臺風已經結束了,天氣重新熱起來,卻又不同于以往的悶熱,晚上開始有些秋天的涼意,但白日里依然烈日炎炎。
淑寧接到信時很高興,不但是因為收到家信,還因為對于此時臥病在床的佟氏來說,兒子的信是個很大的安慰。
說是臥病,其實也沒什么大問題,只是前兩日別家夫人請佟氏去聽戲,熱著了,也累著了,所以歪在床上不愿起來,連吃飯都沒什么胃口,只是懨懨的。素云怕賢寧吵著佟氏,便在東屋的榻上鋪了層薄被,再蓋上柔軟的草席,讓賢寧在上頭爬來爬去,自有人在旁邊照看。
佟氏因而得享清靜,精神好了許多,但還是沒什么胃口,吃什么都覺得膩。
淑寧想了想,見廚房有新買的苦瓜,便叫人把苦瓜切成段,用水焯了去些苦味,把豬骨頭和淡菜一起放進鍋里煲湯,過了小半個時辰再放苦瓜進去,煮了兩刻鐘才收火,用干凈的紗布隔去油渣,便盛了一碗給佟氏。
佟氏喝了倒喜歡,覺得味道雖有些甘,但有了淡菜吊味,天熱時喝了很清爽,便多喝了一碗,晚上進了兩碗粥,覺得胃口開了些,又叫淑寧明日再做。
但第二天陳老太醫來看她時,卻說:“苦瓜太涼了,一般人喝這湯是消暑,但夫人喝卻不太合適。大人身體還好,不會有什么,但孩子還在吃奶呢,只怕受不住。”佟氏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淑寧隱約猜到是母親喝了這湯,再給弟弟喂奶,會不利于小孩子的健康,便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對陳老太醫說道:“是淑寧思慮不周,謝陳爺爺提醒。”
陳老太醫撫著胡子笑道:“無妨,淑姑娘也是為了孝敬母親,若要再煲這樣的湯,多多放些姜中和一下會好些。”
淑寧行禮謝過,他卻擺擺手,指指廚房的方向道:“說來老夫趕了那么遠路,也有些渴了,淑姑娘,是不是也給老夫來一碗這個苦瓜湯?”
淑寧忙笑著叫丫環盛湯去了。
既然苦瓜湯太涼,只好另換一種。淑寧叫人去后花園摘了些新鮮的蓮藕,切成小塊,也用豬骨煲湯,放一把紅豆,想了想,又放了一把蝦米,再加進一大塊姜,煲到中途放鹽,過了一個多時辰,才收了火,同樣是拿紗布過濾了,拿給佟氏品嘗。
佟氏喝著卻覺得不如苦瓜湯清爽,不過味道還好,又吃下了一碗粥。淑寧見母親胃口好轉,便高高興興地變著法兒給她弄湯喝。但佟氏天天喝湯吃粥,也很快就覺得膩了,況且流食比不得飯面實在,長期吃也不容易飽。
佟氏沒有精神,整天便半躺在床上養神,時不時的叫丫環媳婦子抱了兒子給她看,順便喂喂奶。張保回到家見妻子不適,便專門過來陪她。他近來忙于公事,有些疏忽了家人,佟氏對他的陪伴感到格外開心。
淑寧在一旁看著,倒覺得母親有借機向父親撒嬌的意思,偷偷忍住笑,囑咐了同樣在偷笑的素云別讓人去打攪,便離開了上房。
但佟氏胃口不好、吃飯太少的問題還是要解決的,說白了,其實就是她嫌平時的飯食都吃膩了,想要嘗點新鮮的。為了母親的身體健康著想,淑寧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做出各種好吃的食物來。
某日淑寧看到阿銀把佟氏沒吃完的湯面拿回廚房時,忽然想起了一樣東西。
如果她沒記錯的話,現代的沙河粉應該只有一二百年的歷史,也就是說,現在還沒有出世。這種食物是用米漿蒸成的,應該不難做。于是她便跟阿銀商量了一番,叫人從米鋪低價買了些陳米,用干凈的水和了磨成稀稀的米漿,再拿竹屜子蒸成薄皮,用刀切成細條,用竹罩籬裝著放入水中煮熟,放進碗里,再把每日特意煮給佟氏的湯倒進去,就是一碗湯粉了。
阿銀嘗了嘗味道,說:“挺爽口的,下回再做薄些,泡久些,等它入了味就好了。這個叫什么粉?”
淑寧答道:“是沙河粉。”頓了頓,又補充道:“聽說是一個叫沙河的地方特產的食物,但具體如何,已經不可考了。咱們不必管它來歷,若味道還行,就再做一碗給額娘嘗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