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貴忙推道:“待找到了再拿不遲。而且……姑娘要買地,還是先問過太太才好。姑娘的私房,還是自己收著吧。”
淑寧想了想,仍舊把荷包遞給他,道:“你先拿著吧,難道連你還信不過么?等你找到了合適的地,就來告訴我,我會問過額娘再讓你付全款的。”五百兩買不到多少地,她不過是想著先買一些,等有了收益再買,慢慢積起來。不過這個數已經超出二百兩了,還是要先問過佟氏才行。
長貴也不再推托,收下了。
晚間顧全生來回報問價錢的事,佟氏與淑寧才知道,原來那福祿升并不是單獨一家店,而是一家大米行的分號之一。
那是山西平陽府一戶姓石的中等糧商世家的產業,除去通州總店外,在順天府境內還有八家分號。今年平陽地震,石家祖屋大半被毀,族人死傷慘重。為了救治族人,重建祖宅,石家家主,同時與是糧行的大老板打算賣掉幾家分號籌錢,但具體是哪幾家,還未最后定。
而房山分號,在諸多分號中處于中流。管事的那位小石老板,乃是石家旁支,早年喪父,只有一位老母在族中奉養。今年地震中,他母親被砸斷了腿,他想回鄉照料,卻被家主安排留守,另換其他有家眷死亡的人回去奔喪。他聽了族人的報信,得知母親的情況不太好,便想盡早將店賣掉,好獲得家主同意回家。
他素日與顧全生也是常打交道的,還算合得來,一聽顧全生說主人家想買他家鋪子,就高興得不行,兩人商談了半日,終于達成了協議。
顧全生回報說:“石老板說,七月時有人出到三千五百兩他都沒舍得賣,但如今愿意以兩千八百兩的價錢賣給我們,連同名下的碓房、石磨一并轉交,還會為我們留住店里的伙計,并且引見本地的大買家以及熟悉的米商糧商。只是有一點,他聽說我們是官家,想請大人夫人幫忙,搜羅些接骨駁筋之類的治傷方子,還說若是太醫開的就更好了。”
淑寧聽了,便猜到那人是個孝子,大概是為了母親搜羅的,便對佟氏道:“聽著似乎是個孝順的人,大概也是急著脫手,才會賤價賣了。兩千八百兩還算劃算,我們就答應了吧。”
佟氏點點頭,道:“的確很劃算,只是方子之類的有些麻煩,我們府里也認得幾位太醫,可里頭并沒有擅長接骨的人。何況這種事,總要看過傷者才好開方子,如今這樣……只怕不太管用。”
淑寧忽地心中一動,便道:“我倒不這么想,如今不是有成藥么?想來接骨駁筋,總有現成的藥丸可用。同仁堂、西鶴年那幾家藥房,總會有治傷的好藥。另外,我們還可以請熟悉的太醫開點通用的方子,或是請他們去問擅長的人。上回為我治腳傷的淳于太醫,咱們也算是熟人了,干脆去問他就好。還有就是……常年帶兵的人,總會知道些個跌打方子,我們府里在軍中有些人脈,叫人去問問,不然就是讓哥哥問一聲兵部里的熟人……”她頓了頓,沒再往下說。
然而佟氏已經明白了她的意思,似笑非笑地望她一眼,便對顧全生說:“就答應他吧。我這就去拿銀票,先付定金,等契約簽好,東西都接收后,再付剩下的。回頭我會寫信給京里,讓長福去搜羅方子和藥丸。”
事情進行得很順利,京中端寧幫著問了幾個帶過兵的人,討了些私家方子,當中自然少不了桐英的“家傳秘藥”,又讓長福送了些禮物給淳于太醫,得了兩個古方,然后連同幾家大藥房的成藥,以及府里各家親眷為真珍備下的補品與冬衣,一并送回房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