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治療胃出血的角度就可以看得出來,現在的醫學教育體系和實際應用中有多大的差異和不同。在教科書中被封為金科玉律唯一正確解的胃出血止血方法,是使用三腔二囊管。將三腔二囊管放入患者胃部后,通過注射器向管中注入空氣,膨脹胃囊以達到壓迫止血的目的。
從理論上來說,三腔二囊管副作用小,而且設備便宜,操作也沒有太大難度。是理想的用于胃出血止血的治療手段。但現實卻是,三腔二囊管使用范圍嚴重受限,因為需要患者配合,在實際使用中遠不如胃鏡下使用止血劑,或者燒灼止血好用。面對更嚴重的胃出血,醫生們則會在胃鏡止血無效的情況下,選擇通過介入手術對胃動脈進行栓塞,以緩解出血癥狀。
而吳友謙院長卻直接決定使用介入治療,而非胃鏡止血的思考過程,其實和孫立恩的“推理診斷”非常類似。
重癥感染的情況下,患者在無進食飲水時突發嚴重的胃出血,這可能意味著DIC的發生。
DIC有五種主要誘因,最常見的就是全身嚴重感染。緊隨其后的是外傷、器官損害、腫瘤和產科災難、以及其他原因導致的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一個病史不明的全身嚴重感染患者,在沒有胃潰瘍誘因下突發中度以上胃出血,作為醫生,首先應該想到的絕不是臨床上常見的潰瘍導致出血,而是DIC的第一階段表現,既自發性出血癥狀。
對于這種病情嚴重的患者治療,醫生們必須時刻高度保持警惕。盡量在第一時間排除掉最嚴重的可能性。這也是吳友謙院長直接決定進行栓塞治療的主要理由——如果是DIC,胃鏡止血不光不會有效,反而還會因為消耗凝血因子而導致DIC進一步加重。而如果不是,栓塞治療也能夠發揮效果,對于患者本身而言,并不會面臨更多的風險。
在醫療行業,經驗,一直都是實力的一部分。
·
·
·
孫立恩站在潔凈室外,聽到了吳院長的安排后,心里長舒了一口氣。老院長不愧是當年能夠在法國的手術室里果斷進行徒手止血的狠人,對于患者情況的判斷簡直和狀態欄有的一拼——患者吐出第一口血后,孫立恩才從狀態欄上看到了(輕度DIC)的狀態提示。而與此同時,吳院長就已經開始安排輸注冰凍血漿和全血以補充凝血因子和患者失去的血液。第二次吐血后,吳友謙院長直接決定對候慧英進行栓塞止血。這應該是已經判斷出了患者出現了DIC癥狀,所以才會選擇這么堅決的止血手段——真是快準狠的決斷。
孫立恩開始見賢思齊焉,開始反思自己平時在醫療活動中,過于注重檢測證據會不會影響搶救的及時性。然而在一番深思熟慮后,孫立恩有些沮喪的發現,吳院長的這一套技術,他根本就學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