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換好了防護服,孫立恩坐在陌生的診室里,感覺心情有點奇妙。
雖然不是第一次搞巡診,但這一次的目的卻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了——這一次來到門診的病人,都是經過社區醫院分診過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很低的患者。他們來醫院是有其他疾病需要治療。
這感覺頓時就不一樣了嘛!
孫立恩嘆了口氣,然后開始默默祈禱,但愿自己的臉不要太黑。來點罕見病都行,別來個帶著新型冠狀病毒的罕見病患者就好了。
“咚咚咚”,就在孫立恩完成祈禱的同時,他的診室門被人敲了三下,隨著三聲悶響,一個中年人的聲音傳了進來,“醫生,我能進來么?”
“請進。”孫立恩說道,他一邊請患者進來,一邊全神貫注的關心著狀態欄的提醒。目前狀態欄還沒有跳出“高致病風險”和“高傳播風險”的警告,這說明這間第二診室里是不存在新型冠狀病毒的。
要是一開門就跳警告,那就意味著這名患者很可能攜帶或者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要真是這樣,孫立恩絕對要明天請假,然后找個云鶴的名寺古剎——就算不開門,他也得到古剎門口一邊哭著一邊拍門喊兩嗓子“有沒有天理了!”之類的內容。
還好,狀態欄挺給面子。這位名叫“丁輝國”的男人走進了診室。他帶著一層醫用口罩和一層防寒口罩,臉上還罩著一個透明的護目鏡。丁輝國向孫立恩點了點頭,然后慢慢走到孫立恩面前坐了下來。
“醫生,我有克羅恩病。”今年42歲的丁輝國向孫立恩介紹起了自己的情況。
三年前開始,丁輝國開始出現了反復腹瀉的癥狀,每天得排爛便個三四次。但因為沒有腹痛、血便、發熱或者盜汗等癥狀,因此他也沒當一回事。
兩年前的國慶節,丁輝國的癥狀突然開始加重,除了反復發熱以外,他還出現了雙膝和踝關節的疼痛。雖然發熱可以自行消退,但關節疼痛還是讓他決定去醫院看一看。
在家附近的一家二甲醫院里,醫生為他進行了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皮膚試驗,但兩次檢查都為陰性。而腸鏡顯示他有“結腸多發性潰瘍”,通過腸鏡進行活檢病理提示樣本有“慢性炎癥反應”。
這樣的炎癥反應引起了丁輝國自己的警覺。他在不少“健康醫療”的公眾號上看到過“反復炎癥創傷極易導致腫瘤”的說法,而在得知自己的腸炎可能持續了很久之后,他馬上找到了一家能夠做PET-CT的私營影像機構,然后給自己開了個PET-CT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