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來他不忍回憶了,將自己隨身的玉佩留在了墳前,命人守著此墳,不得擅自離去。
“我雖并非你親生父親,但始終待你如親子,就是不知道你此去是否與曉晚團聚了,她是不是還一直記恨我……”
如今,他風燭殘年,已經記不清自己此生有過多少女人相伴,她們有的柔情蜜意,有的剛毅果決,可是渡橋邊的王曉晚,卻始終在午夜夢回時縈繞心頭,只要想到她,他的心境就一如當年般惴惴不安。
除了蔡大人,其余人皆在宮中,無法前來祭拜,官家趙佶短暫地傷心后便回歸如常,畢竟他是帝王,一人生,一人死,都是再小不過的事情。除卻與女人廝混,他便是與道士們在一處。賜王老志、程若虛等以”先生”、”處士”名號。前些日子又正式置道階二十六等,有先生、處士等名,品秩相當于文官中的中大夫至將士郎,但不給隨從,也不許申乞恩例。
就連子末離世一事,都有道士說,“這是小郎君先去為陛下仙途引路。”趙佶信以為真,對這一說辭頗為滿意,將此前繪制的《千里江山圖》做成拓本,賜了幾位重臣。
自此世間關于王希孟再無記述。
孤墳一座,明月半彎。
碧落黃泉,終難相見。
蒼茫天地,俗世一方。
千難險阻,塵緣幾度。
明月樓的燭火再未燃起,永遠陷入了漆黑之中。
清云宮中的她雙目失明,再看不見世間萬物。
正如同書中人說的永夜……
一曲清音,半幅畫卷,歲歲清歡,山河如故。
他是明月樓的畫匠,殘燈孤影下,執筆畫江山。
她是清音閣的琴師,一曲弦歌盡,撫琴自安然。
一墻之隔,她慌張地闖入他的領地,青簪從發間滑落,應聲碎成兩截,他筆尖的顏料滴落紙上,暈染成一片緋紅血色……
而今,一段唏噓往事終是落了幕。
——據今已有資料表明:王希孟(1096年—1119年[據傳]),北宋晚期中國畫家,畫史無傳,據《千里江山圖》卷后蔡京題跋,知其18歲時為徽宗畫院生徒,山水畫創作曾得徽宗親自指導,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創作了這卷《千里江山圖》,此后便無音訊,清人曾推測他完成此畫后不久即去世。
《千里江山圖》是這位天才畫家的唯一傳世作品,今藏故宮博物院。畫用整絹一匹,畫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漁村野市間于其中,并描繪了眾多的人物活動。用傳統青綠法,用筆極為精細,在蘭綠色調中尋求變化,為千古青綠之杰作。
據史料記載,王希孟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1],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于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于他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