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囁嚅地說道:“‘殺不辜一家三人’,第三氏確有此罪,但是不是有妖言、圖讖、祝詛上之罪,我不知道。”
許仲高坐在他的面前,伏下身子,盯著他,低聲地慢慢說道:“依律:‘先自告除其罪’。又,‘造意者重懲,從者輕處’。你只是第三氏的一個賓客,不是造意首惡,如果肯自告,荀君必能使你脫罪,而如果不肯自告,……,你覺得你還能活過今晚么?”
“造意”就是首犯的意思。兩漢的律法強調故意和首惡,凡屬此類,必從重處罰,而若非首惡,在犯下罪行后如果能“先自告”,也就是自首的話,可以“除其罪”。
胡/平先在知道“許仲”的名字后,已自知若不好好配合,必無活路,又在獄中被武貴嚇了個半死,膽氣早無,事到如今,他也不再存僥幸之心,不再抱任何幻想了。
他癱在地上楞了半晌,不知不覺想起了荀貞任職亭長、有秩以來的一些作為,孤身登高家之門,折服高素,膽氣雄足;越境擊賊,盡顯其雷霆手段。能做下這兩件大事的,又怎么可能是一個懦弱的人呢?又怎么可能是一個受了侮辱不回擊、不報復的人呢?
他悲哀地想道:“第三氏,你們全看錯荀貞了!”
他終於舉起了頭,說道:“我說,我說。我自告,我自告。”
——
1,亭舍鬼怪。
“秦漢時期,諸多社會文化現象都籠罩在神秘主義的氛圍中。魯迅先生將這種時代特征稱之為‘巫風’、‘鬼道’,他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
“在考察這些散發著濃郁神秘氣息的現象時,我們注意到,漢代社會流傳著許多有關亭中鬼怪的故事。據筆者的統計,僅見於《風俗通義》的就有15則,其他如《搜神記》中有7則,《后漢書》中有3則,《漢武故事》中有1則。”
挨著潁川不遠的汝南郡當時“就流傳著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鬼魅殺人故事”,當地人應劭(約153-196)后來在他的書中詳細記載了此事:“汝南汝陽西門亭有鬼魅,賓客宿止有死亡,其厲厭者皆亡發失/精。尋問其故,云先時頗已有怪物”。——光和三年是180年,應劭時年二十八歲。
2,祝詛上。
“祝詛上”的意思是祈禱鬼神,使降禍於所憎之人。
3,先自告除其罪。
依照案例看,并不是所有的自首都能免罪,如果是首惡,有時候也是免不了罪的。
漢武帝時淮南王謀反,案中的重要人員伍被,盡管“詣吏自告與淮南王謀反”,但是負責審理此案件的張湯卻以“(伍)被首為王畫反計,罪無赦”為由,將其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