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是為了與他結好所以饋贈,那么又為何將他狀告?”
“小人之所以想與他結好,是因為小人畏懼他,所以才送米肉給他。他毫無推辭地接受了,使小人更加害怕,所以小人來告他。”
里長和里長老心道:“這亭長真是可憐,治下有此等刁民,主動饋贈米肉,待其接受后,又反來狀告!這真是無妄之災。”有心替那亭長求情,又畏懼荀貞的怒火,不敢出聲。
圍觀的里民也不贊同這告狀之人的行為,竊竊私語:“又不是那亭長主動索求,而是你主動饋贈的。饋贈完了之后,又怎么能反來狀告呢?”
荀貞哈哈笑道,拿馬鞭指了指這人,笑道:“你這個人,真是無理之至!哪里有主動饋贈后,又反來告狀的呢?”
那人說道:“小人若非畏吏,也不會送他米肉。他不該不加推辭地就接受,這反而讓小人更加的懼怕了啊!”
荀貞連連搖頭,說道:“孫卿說:‘人最為天下貴’。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因為人講求仁愛,知相敬事。互相饋贈禮物本就是禮的一種,是仁愛和相敬事的表現。鄉里父老間,逢年過節時,不也常常互遺禮物么?吏和民之間也是一樣,這是人情啊。為吏者當然不能乘威力強求,可你送他米肉是為了與他結好,他為何不能接受呢?如果不接受,豈不是不知禮節、沒有人情了么?”
那人問道:“假如是這樣的話,律法為何禁止?”
“律設大/法,禮順人情。今我用禮來教你,你必沒有怨恨;若我以律法來懲治你,你能接受么?要知,受賕和行賕可是同罪!受賄的那個亭長固然有錯,你這個行賄的人也是有罪的啊!咱們都是一個鄉里的人,有情誼在,小錯可免,大罪殺頭。你回去罷,好好想想我說的話。”
旁聽的里長、里長老萬沒想到荀貞居然會這么說,愕然抬頭,彼此對視,心悅誠服,拜倒在地,對荀貞說道:“‘律設大/法,禮順人情;小錯可免,大罪殺頭’。荀君,你的仁德,小人等今曰方才知道!”旁觀的里民們也皆拜倒在地,齊聲說道:“荀君仁德,今曰方知。”
荀貞急忙轉身,把他兩人扶起,笑道:“何至於此!”躊躇滿志地看向拜倒一片的里民們,瞧見了立在其間的樂進。樂進一臉的佩服,他不是傻子,聯系前幾天荀貞說的那句“你很快就能知道了”,早已猜出這個告狀之人必是荀貞特意找來安排的。
——
1,見知故縱罪。
“見知人犯法不舉告為故縱”。
凡是官吏知道有人犯法卻不及時舉報的,或者對應判刑的罪犯卻不判刑的,都是瀆職,是“見知故縱”,與罪犯同罪。
2,行賄和受賄同罪。
“受賕以枉法,及行賕者,皆坐其臧(贓)為盜。罪重於盜者,以重者論之。”貪污和盜竊是同罪的,行賄、受賄皆有罪。今之法律中也有行賄罪,有人說是從西方學來的,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國之律法中就對此有規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