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我當曰在繁陽亭,和諸史皆交情莫逆。如此說來,咱們也算是早就相識了。”荀貞把視線投注到最后一人,即宣康的身上,問道,“君字叔業?”扭頭笑與樂進、許仲說道,“可惜仲業不在!要不然,不認識的沒準還會把他倆當作兄弟呢!”
從荀貞出來到現在,宣康一直在偷偷地打量他,嘀嘀咕咕地想道:“本以為他是一個強橫霸道的人,不料待人接物卻如春風化雨。”恭恭敬敬地行了一揖,“在下宣康見過荀君。”
官寺大門臨大路,周圍沒有其它建筑物,風從遠處田野吹來,站得久了,頗是寒冷。荀貞握住宣咸、李博的手,帶他們往寺內走,邊走邊笑道:“我前幾天回家,閑時游逛大市,碰見了一個從蜀中來的行商,得了數斤好荼。你們來的正是時候,走,走,去后院,請你們嘗嘗。”
宣咸、李博諸人都是讀過不少書的,不比那些繁陽亭的里長們,知道“荼”是何物。李博蹙眉說道:“荼之一物,蜀人好飲。在下早些年前,機緣巧合,嘗過此物,卻是、卻是……。”
“卻是如何?”
“卻是實在喝不慣。”
荀貞給很多人都推薦過茶葉,沒幾個喝的慣的。聽李博愁眉苦臉的說完,他也不介意,放聲大笑,說道:“喝不慣不要緊,我這里還有粟漿。……,說實話,我早就想與諸位賢人君子見見了,難得你們來,咱們一邊飲漿,一邊暢談!”——“漿”即帶酸味的水汁,或用米釀,或用粟釀。秦漢之人飲漿成風,乃至有的販漿者家產可比千乘之家。
……
荀貞對宣咸、李博、時尚、宣康、史諾幾個人如此熱情是有道理的。首先,從他任職本鄉以來,這是頭回有“士子”主動前來拜訪。其次,鄉中的“士子”本就不多,一下子就來了五個,其中兩個還是鄉三老的子侄,怎么也得“禮賢下士”一回。
他領著諸人來到后院,登堂落座。
唐兒、小任捧著漆盤,恭謹地將茶、漿奉上,一一擺放在眾人面前的案幾上后,倒行退出。許仲、樂進陪坐在側。
許仲不必再給他們介紹了,現在鄉人幾乎都已經知道,鄉有秩薔夫荀君身邊常有一個蒙面寡言的短小男子隨從,聽說是“荀君”的遠方親戚。樂進來的時間不長,宣咸、李博諸人對他還不熟悉。荀貞介紹說道:“此為我友,姓樂名進,字文謙。”
樂進離席站起,行禮說道:“在下樂進,見過諸君。”
宣咸問道:“聽君口音,不似本郡人?”
“在下籍貫兗州東郡。”
“噢?君是東郡人?貴郡可是賢人輩出啊。先帝年間,陽平劉叔林被郭有道稱贊是‘口訥心辯,有珪璋之姿’,在朝為官,亢直敢言,不懼權貴。后因受牽連而被下獄,不愿受刀筆吏之辱,竟自殺身死。真節烈之士,有前漢李廣之風。”兩漢之人重名尚氣,常有官吏寧死不受辱、在獄中自殺的事情發生。只荀貞穿越到來的十來年間,就聽說了好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