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個鐵工、鐵官徒、鐵奴,分別守在各自負責的煉爐周圍。有推著風囊,滿頭大汗地往爐中鼓風的;有赤著膀子站在壘起的高臺上,往爐里下料的;有緊張地觀察著火候,掌握開爐時間的。兩個小吏巡行其間,如見到有偷懶不干活的,立馬上去打罵催促。
荀貞想道:“兩個鐵官冶坊共有刑徒、奴隸兩千多人,……。我整天琢磨著聚眾、聚眾,雖也招攬到了百余輕俠,百余里民,但比起這里,小巫見大巫啊!如果真的能將這鐵官掌控在手,不僅能得到數百工匠,并且稍加訓練,就可以拉起一支能戰的部隊啊!”他沒有計算“卒”,那是因為這個“卒”并非“兵卒”,而是“更卒”,是服徭役的百姓。
他頗是懊惱:“唉,以前我怎么就沒有想到鐵官呢?”他以前就算想到了,其實也沒用。鐵官雖也歸郡縣管,但和地方上的行政機構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他要非趁著此次殺掉沈馴的機會,也沒可能插手其中。想得入神,腳步不覺慢了下來。
范繩很有眼色,也放慢了腳步,笑問道:“椽部可是在想這煉爐一天能產多少鐵么?”
荀貞回過神來,看了眼范繩,心道:“單從業務來講,這人像是個能手。聽他說話,似對沈馴亦有不滿。我若想將鐵官掌控在手中,不能只靠沈容。”決定好好地拉攏一下此人,笑問道:“那就請教足下,一天能產鐵幾何?”
“像那個最大的煉爐,原礦、燃料、人手充足的情況下,一天產鐵三千余斤。其它較小的,一天亦可產鐵千斤。”漢代的一斤相當后世的半斤,三千余斤就是一千多斤,大半噸。
荀貞被唬了一跳,腦筋急轉,急速計算:“這個冶坊里共有近二十個煉爐,開工的五六個,一天出鐵就是一噸多。”問范繩,“營里的那個冶坊一天出鐵多少?”
“和本處差不多。”
兩個冶坊,一天出鐵兩三噸。這要打造成兵器、鎧甲,能打造多少?——不過,一天兩三噸,一年就是近千噸,近兩百萬斤,再換算成漢斤,近四百萬斤。只本郡一個郡的鐵官一年就能出鐵近四百多萬斤?要知道,潁川郡還不算真正的大鐵官。這個數字也太大了。荀貞問道:“每天都能出鐵這么多?”
“那倒不是。在礦鐵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出鐵這么多。礦鐵不足的時候,只有停工。足下來得巧,前天剛運來了一批鐵礦,這才有這么多的煉爐開工。”
“那一年下來總共能出鐵多少?”
“只本郡鐵官么?本郡鐵官兩處作坊,加在一起,一年出鐵少則五六萬,多則十萬斤。”
這個數字小了很多,但才是合乎實情。他堅定了決心:“十萬斤也夠不少用處了。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把鐵官掌控在手!”一邊想,一邊隨口說道,“一天出鐵數萬斤,不容易,足下辛苦了。如今沈馴觸法身死,鐵官暫時全要依賴足下管理,十來天未曾落雨,天氣干燥,冶坊里又整天煙熏火燎,粉塵四飛,足下務必要多注意防疾啊!千萬莫要中暑病倒了。”
范繩笑道:“我有上師靈符,百病不侵。”
——
1,小半個月沒下雨了,要再這么繼續下去,到五六月會不會熱死人不知道,但今年的谷種肯定就要被耽誤了。
光和五年,《后漢書?靈帝紀》:“四月,旱”,《后漢書?五行紀》:“夏,旱”。
2,采鐵者五稅一,其鼓銷以為成器,又五稅一。
這是西漢前期的法律規定。西漢后期至東漢是否依然按此征收,因缺乏文字記載,現在尚不能確定。書中姑且從此律令。
3,像那種大煉爐,原礦、燃料、人手充足的情況下,一天產鐵三千余斤。
目前為止發掘出來的古代容積最大的煉爐,是在鄭州西北五十四里古滎鎮出土的漢代鐵豎爐,“有效容積大約50立方米,……,曰產鐵估計約一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