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繞過襄城、郟南下,我部就會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而一旦我部攻下襄城、郟兩縣,則面臨腹背受敵危險的就是賊兵。”
荀貞本想借此次軍議,考考麾下諸將的軍事能力,卻沒想到被陳褒一言就說出了自家的打算。
臨出陽翟前,文太守在為他壯行的夜宴上問過他南下的方略,他當時回答說:“若賊兵渡汝水南下,則我部或取襄城、郟兩縣,或繞過此兩縣,尾追波才渡河。”大意如此。這兩個辦法,的確前者是上策,后者是下策。只有在前者行不通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采用后者之法。
“阿褒此議,諸君以為如何?”
文聘說道:“此固為上策,只是有一點不可不慮。”
“哪一點?”
“適才君言,波才共留下了萬人駐守此兩縣,每縣應各有五千人。兵法云:十則圍之。我部只兩千人,以兩千攻彼五千,怕難以速勝。如果不能速勝,不能快速地攻下其中一縣,那么就將會面臨另一縣的援兵。當其時也,我部內有堅城未下,外有賊兵援軍至,內外受敵,怕不好應付。”
文聘年未及二十,能想到這一點,不易了。荀貞很高興,說道:“仲業所慮甚是。”問諸人,“諸君有何對策?”
江禽說道:“方才公達說:賊兵在襄城、郟兩縣擄掠鄉里,地方百姓必定厭恨之。我部既是王師,擊之,又是為民除暴,想來是可以得到此兩縣百姓支持的。有這兩縣百姓的支持,取城應非難事。”
帳中諸人都點頭說道:“不錯。”
辛璦環顧帳中,“咦”了一聲,問荀貞道:“荀君,是不是還少了一人沒來?”
“誰人?”
“原盼。”
荀貞哈哈大笑,說道:“玉郎慧眼如炬!……,原師跟著劉鄧去了鄰鄉平賊,尚未歸來。不過,我已派人去請他了,等會兒應該就能來到。”
潁陽周邊雖然沒有大的賊患,但離縣城較遠的鄉中多有無賴聚眾鬧事,并有少量的太平道信徒活動。這兩天,荀貞不斷派出各部,以屯為單位,分往各鄉平亂。原盼熟悉太平道內部的情況,因此常跟著部隊下去,起一個向導的作用。
荀貞轉對荀攸、戲志才說道:“志才、公達,我本來聽說賊兵中有一個叫何曼的,是襄城本地人氏,在地方上頗有威名,還擔憂兩位先前所說的‘里應外合’之計怕是不能行使了,而不料賊兵在襄城、郟兩縣卻四處擄掠,招致民憤!現在看來,這‘里應外合’之計似乎可以實施了!”
——
1,“大賢良師給吾等的令旨是:攻克陽翟,平定全郡,向洛陽進軍,以與冀州等地的大軍形成合圍洛陽之勢。”
觀察各地黃巾軍起兵后的進攻態勢:汝南、南陽的黃巾軍向北進擊,河北的黃巾軍有南下模樣,東郡的黃巾軍向倉亭一帶進攻,似乎是有從東、南、北三面環攻洛陽的打算。只是雖然似乎有這個打算,終究各地缺乏統一的協調、配合,被漢軍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