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反應再慢的人也能看出來己方中了黃巾軍之計了。
辛璦嘿然說道:“賊兵中亦有智謀之士,居然先裝作龜縮城中不出,誘我軍渡河,然后設伏岸邊,繼之主力馳援。貞之,朱將軍部危險了。”
荀貞騎在馬上,轉顧麾下將士。因為擔心會被流矢射中,兵卒們往后退了點,此時都目瞪口呆地看著對岸那一大一小兩條疾馳的火龍和正在出城的一片火海。兩條火龍和無邊無際的火海燃亮了如墨的夜色,昆陽城墻清晰可見,給人以極大的震撼。
相比剛才,東北方向傳來的鼓聲更大,更激昂了,喊殺聲也更高亢了,若傾耳細聽,隱約還能聽到兵器撞擊的聲音。按理說相隔十里,是難以聽到格斗之聲的,這或者是錯覺,或者是戰況太激烈,以致格斗聲傳到了十里外。
荀貞心說:“朱俊現下大概剛到渡河處不久,最多剛剛吧把前鋒派到對岸,若是不能迅速脫離戰斗,等到敵人主力到時,不但前鋒會失陷,尚未渡河的主力也要陷入險境。”依朱俊上次渡汝水時的布置,先過河的這個前鋒很可能是孫堅部,也就是說現在陷入苦戰的是孫堅這支人馬。
他做出了決定,令道:“對岸賊兵的援軍立至,我部無法渡河。朱將軍將會受到賊兵主力的進攻,吾等當速援之。玉郎,你帶白髦騎士先行,伯禽、阿褒、阿鄧,帶爾等部曲次第疾行,馬上去馳援朱將軍。君卿,令你部蹶張士開弩反擊,齊射三矢。”
諸將領命應諾,分散而去,各歸本部依令行事。
“白髦”是中軍的別稱,“中校之軍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望之若荼”,白髦騎士就是荀貞的親衛騎士們,加上辛璦從家中帶來的二十三騎,共四五十騎。辛璦馳馬到騎士們聚集之處,招呼了一聲,眾騎上馬,打著唿哨飛奔先行。四五十匹戰馬同時疾行,馬蹄踏在松軟的岸上,帶起一塊塊的泥土,蹄聲急促,轉眼間消失了在夜色中。
江禽、陳褒、劉鄧等帶著本部人馬次第開拔,沿河向朱俊交戰處奔去。
許仲令襄城左、右曲的步卒跟著大隊先走,留下兩屯的蹶張士,一字排開,隨著口令向對岸齊射三次。對岸的黃巾軍沒有多少弓弩,從弩矢的數量估算最多也就七八支弩,他們大概沒想到荀貞部下會有這么多強弓勁弩,完全沒有防備,被射了個人仰馬翻,慘呼連連。許仲部下的這兩百蹶張士在陽翟軍訓時就受過射擊的短暫訓練,前些天沒有戰事,又在襄城再次受了集訓,夜晚雖看不清對岸,但敵人都聚集在一塊兒,只要射程夠,基本就能射中目標,三次齊射,粗略估計射中敵百余人。
三次齊射后,兩屯兩百人收起弓弩,列好隊,小跑著追上大部隊。
荀貞帶著戲志才、程偃、宣康等人在隊前先行。兩千人不惜體力,快速向朱俊處急行。
河對岸的黃巾軍因受了三次齊射,不敢過河尾隨追擊,等援助他們的那一小股騎兵到后,他們留下死傷者,余眾也向朱俊處跑去。
水緩緩流淌而下,河兩岸分屬敵我的兩支隊伍一前一后,向著同一個方向馳行。
隨著漸漸接近目的地,喊殺聲、戰鼓聲越來越大,先是兵器撞擊聲變得清晰,繼而遙遙可聞慘呼。慘呼之聲此起彼伏,被夜風吹亂,也不知是出自敵人抑或是己方。荀貞和對岸的黃巾軍幾乎同時加快了腳步。
快點,快點,再快點。
疾行四五里,可見前方數里外的火光,火光遍及水兩岸,不止敵人打的有火把,原本摸黑渡河的朱俊也打起了火把。
疾行五六里,借助火光,可見前方河兩岸密密麻麻到處是人。
河對岸差不多有三四千敵人,其中約有兩千人持盾舉矛,臨河列陣,嚴防以待,應是在防備朱俊的主力渡河,剩下兩千來人比較靠后,正圍著數百人在廝殺搏斗,喊殺聲就是從這里傳出的,被圍在中間的那數百人肯定就是朱俊派過河去的前鋒人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