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望去,河上也有星星點點的火把,觀其規模,大約數百人,這應是朱俊派去援助對岸前鋒的人馬。
疾行六七里,這股人馬還沒有上岸,就被敵人列在岸邊的部隊殺散了。
早先從昆陽城中出來的那一大股敵騎到了交戰處,短暫的停頓了下后分成數股,大部駐馬岸邊,協助那兩千持盾拿矛的步卒監視對岸,少部加入了廝殺的戰團。
一騎迎面奔來。程偃策馬沖前,抽出環首刀,大喝道:“來者誰人?”
這一騎叫道:“是我!”
荀貞等人聽出了這個騎士的聲音,是跟著辛璦先去的一個騎士。程偃收刀歸鞘,放他近前。這個騎士到了荀貞左近,吆喝控韁,兜轉馬頭,改與荀貞并行,一邊疾行,一邊側臉向著荀貞叫道:“荀君,朱將軍麾下先過河的前鋒陷入了賊兵的埋伏,正在奮戰!”
“前鋒是誰?”
“佐軍司馬孫堅。”
果然是孫堅。
“他帶了多少人在河對岸?”
“五百余人。河對岸本來無人,孫司馬帶隊渡河,剛過去了四五百人,忽有賊之伏兵起,最先只千許人,但隨著交戰,賊兵越來越多,先后來了五六股,每股各有五六百人。
“五六股?每股各有五六百人?”
荀貞心念電轉,從這句話猜出了波才的布置,心道:“是了!我本還在納悶波才、何曼是怎么知道我軍渡河地點的,在朱俊渡河處和我渡河處居然都有伏兵,如今看來,波才、何曼這次卻是漫天撒網,必是在所有適合渡河的地點處都布下了伏兵!這后至的五六股賊兵顯然就是原本被布置在別處的埋伏,在聽到開戰后相繼趕來了。”
他猜得不錯,波才這次總共布下了十路伏兵,皆是從軍中選出的勇士,每路各有五六百人,埋伏在昆陽附近的十五里河段上,平均一里半就有一路伏兵。一里半,距離不遠,故此在發現朱俊后,其它各路的伏兵能迅速趕到增援。最先困住孫堅的那“千許人”就是相距最近的兩股埋伏合在一處后的人馬。
“再接著就是賊兵的騎兵趕到。”這個騎士遙指對岸,“賊兵的主力也快要到了!”
河對岸,這個騎士指的就是那片出城的火海。火海的最前端離荀貞他們大約兩三里地,最后端還在城中。也就是說,這片火海足足燃亮了長達七八里的路程。戲志才策馬緊從荀貞,馬速太快,他戴的冠被顛歪了,顧不上扶,轉首遠注,估算說道:“三四萬人!賊兵傾巢而出了。”
這個回來報訊的騎士接著說道:“孫司馬一過河就被賊兵纏住了,回不來,因此朱將軍至今不能把上游的土囊取走。”孫堅還在對岸,如果在這時取走土囊等於把孫堅留給了敵人。朱俊和孫堅是小老鄉,兩人又早已相識,他是無法做出這種事的。
“如你方才所言,對岸的賊兵起初并不多,朱將軍為何沒有在孫司馬剛被纏住時遣軍援之?”
“朱將軍遣人去援了。河道太泥濘,行走不便,無法派太多的人同時過河,先后三批,各有兩百多人援孫司馬,但是埋伏在河對岸的賊兵甚是兇悍,打的旗號是‘陷陣’二字,大半披甲,作戰極是悍勇,與吾等以前遇到的賊兵截然不同,竟是寧死不退,三次援助都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