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左車騎將軍。漢之將軍非常尊貴,不常置,只有在有戰事的時候才置將軍,最貴者是大將軍,其次驃騎將軍,再次便是車騎將軍。漢之將軍比公者四: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再加上一個衛將軍。此四將軍皆金印紫綬,秩萬石,是最高的一個品級了。
本朝以來,被拜為車騎將軍的多為外戚,皇甫嵩是純因軍功而得此號的。現如今朝中并無驃騎將軍,何進年初被拜為大將軍,換而言之,單就武職來說,皇甫嵩現乃整個帝國的第二人。
朝廷的這道圣旨是當著全軍將士的面宣布的,荀貞在下邊聽到“左車騎將軍”五字,心道:“這是朝廷的制衡之策啊,既然有‘左’,肯定就會有‘右’。當初帶兵出京的共有三人,盧植現獲罪,還有皇甫將軍和朱俊。想來這個‘右車騎將軍’就是為朱俊預備的。”
荀貞猜測得不錯,朝中的確就是這般打算。
越是將臨亂世,越需要制衡權臣。車騎將軍地位太尊,皇甫嵩又被拜為冀州牧,黃巾雖定,天下未安,值此紛亂之世,皇甫嵩位高權重,威名遠播,朝中深恐他會挾軍功尊號實權以坐大,生變亂於地方,故此不得已這般為之。朱俊戰功雖遠不及皇甫嵩,雖然本來是沒有資格與皇甫嵩平起平坐的,而今卻也沾光,便在不久后就被拜為了右車騎將軍。
話說回來,這卻是自有漢以來,頭一次把車騎將軍分為了左右。
事實證明,朝廷的擔憂沒錯,在圣旨下來前就有閻忠勸說皇甫嵩造反,如果再不找人制衡一下皇甫嵩,分其權柄,就算皇甫嵩本人執意要做個忠臣,留個令名,可他卻也擋不住更多的野心之徒蜂聚而來,圍攏在他的身邊。如果是這樣,早晚必生禍亂。
圣旨很長,皇甫嵩之后,是對宗員、北軍諸校尉、鄒靖等等的封賞,依照品秩高低,荀貞排在中間。好不容易,宣旨的朝吏讀到了給荀貞的封賞,封賞的內容卻出乎了他的意料。
既不是拜他為郎,也不是拜他為郡太守,亦不是任他為大縣縣令,更沒有封他為侯,而卻是拜他為趙國中尉,賜縑錢若干。傅燮緊隨在他的后邊,被拜為安定都尉。中尉、都尉,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在國稱中尉,在郡稱都尉。這道圣旨里只提到了對現為六百石以上者的封賞,對六百石以下的吏員以及現為白身而有功者的封賞沒有提及。
關閉<廣告>
宣讀過這道圣旨,另有專門的朝吏在下午宣讀給六百石以下吏員的封賞,辛璦、戲志才名在其中,辛璦被任為信都令,戲志才被任為平原郡丞,但是卻沒有劉備之名。
信都是安平國的國都,此前的縣令是閻忠,乃是個大縣,縣令秩千石,比六百石郡丞的品秩還高。辛璦原是個白身,因斬殺張角之功,一躍升為千石之吏,可謂魚躍龍門,一步跨入帝國高級官吏的行列,這個封賞不能說重,但也不算輕了。
然而,辛璦在接到圣旨后卻并無喜色,舉止言談與往常毫無不同,就好像沒有這回事兒似的。
宣康又羨慕又佩服地說道:“信都是安平的國都,民口數萬,地廣百里,君今為其縣之令,將要配上黑綬,攜上銅印,前呼后擁,馬上就可以施展抱負了,這是天大的喜事啊!要換是我,早就開心壞了,君卻晏然從容,與往曰并無不同,寵辱不驚,鎮定自若,真令我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