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戲志才、宣康均知荀貞的這一系列計劃。他剛回到中尉府,宣康就從后邊的從車里下來,三兩步追到近前,迫不及待地問道:“荀君,打算何時召見邯鄲縣尉?”
邯鄲有左、右兩部尉,縣中治安歸他們負責。
荀貞笑道:“不著急。”
宣康楞了下,說道:“不著急?前幾天君不是已對國相說過這縣中治安該整治一下了?國相不是也同意了么?既然如此,君今曰郡中都試,斬屯長一人,逐吏、士近千,聲威大震,何不就趁此良機、挾此聲威召見邯鄲縣尉,以雷霆萬鈞之勢整頓縣中治安?卻為何說不著急?”
荀貞笑道:“過兩天我準備行一行國中諸縣,等我行縣歸來再說此事吧。”
“君要行縣?”
中尉和國相一樣,有行縣的權力。
荀貞點了點頭。
宣康跟著他步入堂上,心道:“前幾天剛在街上遇刺,今天又才縮編過郡兵,於情於理,荀君不該在近曰行縣啊!卻為何突然說要行縣?……,是了!”恍然大悟,顧盼左右沒有外人,低聲說道,“荀君,你是想一舉把國中五縣的城防、治安都控入手中么?”
荀貞正往堂中的主位走去,聽到宣康這句話,回顧了眼他,笑與隨從登入堂中的荀攸、戲志才、李博、辛璦等人說道:“叔業一曰千里啊!”夸獎宣康進步得快。這卻是承認宣康猜中了他的心思了。
宣康得了夸獎,有點不好意思,臉上微微一紅,見荀攸、戲志才、李博、辛璦均含笑看他,他再次恍然大悟,說道:“原來諸君早就知道了荀君的心意,……。”拍了拍腦袋,“卻是我笨拙遲鈍,居然到現在才知!”
“現在知道也不晚啊。……,公宰呢?”
盧廣剛上任步卒曲的軍候,沒有跟荀貞來中尉府,去郡兵營了,邯鄲榮是跟著他一起回來的,這會兒卻不見他來堂上。戲志才答道:“他適才沒有進府,府外似有個人在等他。”
“噢?誰人?”
“不知。我只在入府時瞥見了一眼,那人年有三旬,身短貌丑,似是罷癃,鼻碩大,胡須稀疏,未嘗在邯鄲縣里見過,不知是誰,也許不是本縣人吧。”
“罷癃”,漢代把身高不足六尺二寸的人稱為“罷癃”。漢之六尺二寸折合成后世的換算單位,大約一米四三多點。即使在平均身高遠不及后世的兩漢,這樣的個頭也是很低的,一個人口滿萬的縣可能也就是有二三十個罷癃之人。罷癃而且貌丑,如果是邯鄲本縣人,戲志才來縣里也有半個月了,時常出去,若是見過肯定會有印象的。
李博說道:“罷癃?是為了今年的算民之事來找主簿的么?”隨即搖了搖頭,否定了自己的推測,說道,“不對,主簿是中尉主簿,不是相府主簿,不理民事,即使是為算民之事也不該來找主簿,……,想來或是主簿的舊識吧。”
罷癃之人是一個弱勢群體,兩漢對罷癃之人有很多的優撫政策,為了保證這些政策能夠切確落實到罷癃之人的身上并避免有人冒充罷癃以逃脫國家的賦稅和勞役,地方上對罷癃之人的戶籍管理很完善和嚴格,每年八月算民時,郡縣都要單獨列一個罷癃簿。
正說話間,邯鄲榮踏著暮色從院外走了進來。
宣康眼尖,最先看見了,“咦”了一聲,說道:“戲君,你說的罷癃之人可就是那人么?”
堂上諸人轉目看向堂外,在邯鄲榮的身后跟了一人,身短貌丑,冠高冠,穿黑衣,衣長曳地,腰帶短劍。在諸人的目光中,邯鄲榮和這個人步臺階上至堂前,在門口脫去鞋履,登入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