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新破,百姓流離,趙國境內多有流民。這些流民無衣無食,但有斗升之米,便可招募而來。中尉可遣人分去各縣,以谷米招募之,擇其年輕力壯者充入郡兵。如此,既充實了郡兵,又避免了他們在饑寒交迫下投賊,也算是間接減弱了盜賊的力量。此其二也。”
在座諸人聽程嘉說出此兩策,荀攸、戲志才、李博微微頷首,宣康心道:“他認識幾個山中的賊渠首?這人表面看來貌丑身短,卻原來也是個豪俠之徒。”
荀、戲、李、宣四人對程嘉均有改觀,只有辛璦依舊嘴角蔑笑。辛璦這個人不拘小節,沒甚心眼,對什么人都能接納,唯獨對好阿諛拍馬之人沒有好感,覺得這種人臭不可聞。
程嘉接著說道:“以中尉之英明善謀為首領,以彼賊渠首數人為內應,以擴充后的郡卒為前驅,再以中尉之家兵義從為壓陣,以此擊賊,必能破也。”
荀貞大喜,復上前兩步,將之扶起,說道:“君認識山中的賊渠首?”
程嘉這次順著荀貞的攙扶站起身來,答道:“正是。”
“愿為我去招降?”
“正是。”
“不怕被賊留在山中?”
“中尉不以嘉鄙陋而辟用之,待之以門下掾的高位,嘉赴湯蹈刃尚不足以報中尉的厚愛,何況入山中招降諸賊?”
“好!”
荀貞親切地拍了拍程嘉的雙臂,低著頭對他歡笑,心道:“招募流民為郡卒之策并不出奇,他卻居然認識幾個山賊,并肯為我去招降?這可真是太好了。”令侍衛在堂外的典韋、原中卿、左伯侯等人,“為程君上席、案,奉湯水。”
程嘉見荀貞喜笑,也歡快地笑了起來,笑對荀貞說道:“嘉明曰就去為中尉招那幾個賊渠首,見到他們后,嘉得先給他們行個禮,感謝感謝他們。”
“感謝感謝他們?卻是為何?”
“若無此幾人,便無嘉為中尉召賊渠首之策,若無此策,嘉這會兒怕早就被中尉逐出堂外了!又哪里能得入席、飲湯的待遇!”
他說的一點沒錯。辛璦厭惡阿諛之徒,荀貞亦不喜,先前“郡卒只存下了三百余騎,以此擊賊,怕不足用”這句話正是為了試探程嘉之才,程嘉的回答如不能讓他滿意,為了照顧邯鄲榮的面子,他固然不會將之當場逐出,可以后卻也會對程嘉這個“只會阿諛”之人“敬而遠之”了。如今既得程嘉愿為他招納山賊渠首之言,那么程嘉雖然阿諛,卻也值得禮敬了。
荀貞被程嘉說破心思,毫無尷尬之色,哈哈大笑,笑顧邯鄲榮,說道:“公宰,我聞高明之士所結交之人往往也是高明之士,君是高明的人,君友果然也是大才,而且詼諧幽默。”
——1,罷癃。
除了身高六尺二寸的人外,駝背、腿瘸、面有創傷等有先天或后天殘疾之人也被稱為“罷癃”。如陳湯,他的兩臂不能屈伸,因便自稱:“將相九卿皆賢材通明,小臣罷癃,不足以策大事”。
漢代對罷癃之人的優待政策有很多,就好比今之殘疾人保障法、對殘疾人的優惠政策,比如罷癃之人可以視其殘疾的情況而不用服勞役、兵役,或只服一半的徭役,這服一半徭役的且只從事輕役,又比如罷癃之人不用繳納口賦、算賦,又比如時不時地由朝廷下詔,賜給罷癃之人粟米、布帛,又比如允許罷癃的父母和不和兒子分家,又比如若是獨身子與罷癃的父母住在一起,那么這個獨生子就不用參加離家運糧的勞役。
因為對罷癃之人有種種的優待政策,所以兩漢對罷癃之人的戶籍管理也就很完善和嚴格,每個郡縣都有專門的“罷癃簿”,既保證可對罷癃之人的切實優撫,也避免有人冒充罷癃,逃避國家的賦稅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