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又再說回來,荀貞既然知道王芬是必要敗的,何不干脆把他賣掉?索性向朝廷舉報之,豈不是最好的選擇?不但可保不受牽累,而且還會因此立功。
只是可惜,就當下的士風和輿論主流看之,“舉報”這種事兒是萬萬不能做的,即使牽涉到“謀反”,即使王芬的此謀是“大逆不道”,也不能舉報他。
不錯,如果舉報了王芬,荀貞肯定能得到朝廷的獎勵,可王芬是黨人的前輩、領袖,“八廚”之一,有大名於天下,而且他這次謀搞“廢立”是為了“消滅宦官”,在士人看來,只要和宦官不對付,那么就是“政治正確”,荀貞若將他舉報,荀貞的名聲就算徹底壞掉了。
豈不見曹操、華歆、陶丘洪雖然先后拒絕了王芬的提議,可他三人之中,卻也沒有一人去檢舉揭發王芬,所為何故?便是因為怕壞了名聲。
由此卻也可以看出,當今士人與宦官間的矛盾實已到了完全不可調和的地步,即便是謀反這樣的不道之罪,只要和誅宦聯系到一起,士人也可以包庇之、隱藏之。
再聯系到早年討黃巾時北州名士閻忠勸皇甫嵩謀反,又可從中看出,幾十年地被打壓之下,幾十年的積怨之下,漢家天子在不少的士人眼中亦早已是威儀不在了。
皇甫嵩拒絕閻忠的緣故不必多說了,曹操、華歆拒絕王芬,他二人不約而同說到的是“廢立之事,伊、霍所難”,指出的是難度,不肯參與是因為知道這事兒辦不成,而非是因為名教綱常,要知,曹操是大貴族子弟、華歆是儒徒名士,“君君臣臣”這樣的綱常禮教本應是他兩人竭力維護的,可他兩人卻皆提都沒提,這在士人以“磨礪名節”為要的當代是極異常的。
荀貞不知曹操、華歆拒絕王芬之事,也不知他兩人拒絕王芬的理由,如果他知道了,他肯定又會私下感嘆:四百年漢家天下,雖經中興,而今卻終於天厭漢德,帝國走向了衰微,亦難怪近年以來,反叛者自稱天子者層出不絕,亦難怪亂世一起,袁術、袁紹便皆有稱帝之志。
荀貞對荀攸、程嘉說道:“‘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閹宦盛極一時,今固將衰,而襄公矩天象之言卻不足以為憑,我料方伯此謀必難成,事如不成,恐會累及我等。因此,我以為,誅鄴縣趙當在今日!二卿以為如何?”
荀攸、程嘉無奈地對視一眼,答道:“事已至此,也只有按君侯所言,及早動手誅鄴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