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第一道消息到后第三天,又一道消息從洛陽送至。
這第二道消息驗證了荀貞的話。
荀攸寫道:“吾聞孟德言:先,帝屬意董侯,欲立之,以大將軍貴重之故,猶豫未決,病重,乃屬董侯於蹇碩。四月丙辰,帝崩於嘉德殿,蹇碩時在宮中,遂欲殺大將軍而立董侯為天子,因托以計事之名,迎大將軍入宮,暗藏甲兵於內。大將軍車駕至。迎大將軍者,蹇碩司馬潘隱,潘隱與大將軍早舊,迎而目之。大將軍驚,馳歸軍營,引兵入屯百郡邸,稱疾不入。”
四月丙辰,即四月十一日。
“迎而目之”,這說的是潘隱在迎接何進時“以目示意”,警告何進不要入宮。
“百郡邸”,郡邸是國家諸郡在京都洛陽的辦事機構,就如后世的“使館街”一樣,這些“郡邸”都聚集在同一個“里”內,故統而名之為“百郡邸”。
何進為何在知道蹇碩欲殺他之后領兵入屯“百郡邸”?
兩個緣故,一個是此地“郡邸”云集,樓閣林立,建筑物多,易守難攻,另一個則是因為“百郡邸”的位置好。“百郡邸”位在洛陽城中,東城下,離宮城不是很遠,——洛陽的皇宮南北二宮在洛陽城北,北宮在南宮的北邊,南宮在北宮的南邊,從百郡邸去南宮很近。
何進帶兵屯駐此地,退可守、進可攻,如果蹇碩稍有異動,他隨時可以攻打宮城。
宦官與士大夫的第二次交手,卻是蹇碩棋失一著,被士大夫占了上風。
荀攸講述完了這件事后,接著在下邊寫道:“先時,蹇碩陷故下軍校尉鮑鴻入獄死,西園將士多懷憤慨。至是,大將軍檄令西園,命袁本初、孟德及趙、夏、淳於諸校尉,或鎮西園本營,禁兵士外出,或召命入百郡邸,加兵益將。蹇碩一黨,震懼不敢動,碩乃勢窮,被困宮中。大將軍乃召百官,與后將軍袁隗諸公議立史侯為天子。戊午,史侯繼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赦天下,封皇弟協為勃海王。以后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
戊午,即十三日。
十一日,靈帝駕崩,十三日,劉辯繼位,何進、袁隗共掌大權,——“錄尚書事”,本朝之政事悉歸尚書臺,何進、袁隗“錄尚書事”,這說明朝廷的大權落入到了他兩人的手中。
劉辯繼位這件事,荀貞、孫堅、程嘉等人亦已從上個月朝廷向天下頒布的詔書中知道,但若不得荀攸此信,他們又怎能想到圍繞著劉辯繼位一事居然發生了這么多的曲折?
蹇碩雖然在第一個回合中勝了一局,而且在這第二個回合中也差點就取勝了,卻因宦官實在是不得人心,到底是差了一著,先被自己的司馬出賣,繼而因身在宮中而失去了對西園諸軍的控制,最終不但沒有能殺掉何進,反而被何進統兵逼迫,被困於宮中,縱有千萬不甘亦一事也做不成,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何進、袁隗等人成功地把“史侯”劉辯擁立為了天子。
“太后臨朝”,此太后指的即是劉辯之生母、何進之妹何太后。本朝以來,登基的天子多年幼,不能親自處理國家的政務,因而,“太后臨朝”之事屢見不鮮。
劉辯登基這件事發生在四月,在荀攸到洛陽之前,而荀攸的這一道消息卻比第一道消息晚了三天送到,這“三天”大約是他在洛陽探知此事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的時間。
程嘉喜道:“大將軍與太傅錄尚書事,……君侯,君之復起之日不遠了!”
雖然說四月的那次大赦主要是針對在囚的、非殺人、不道等嚴重罪行的,不包括荀貞這種情況,但何進與袁隗共掌大權,荀貞作為袁紹的盟友,早晚也會能得到朝廷的赦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