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保持鎮靜,姚昇卻不能鎮靜。
姚昇拍打案幾,痛心疾首地說道:“大將軍欲召外兵入京,我聞之,即馳至大將軍府,求見大將軍,當面進諫,勸其萬萬不可!大將軍卻不聽!”
荀攸說道:“聞得大將軍欲召董侯諸人入京,鄭公業亦嘗進諫,他說:‘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厭,若因朝政之故,授給他參預大事之權,他必將會逞恣兇欲,危害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又,事情如拖延太久就會生變,先前竇武、陳蕃的教訓殷鑒不遠,宜在速決。’”
鄭公業,即河南人鄭泰,是朝中的侍御史。早前,荀貞誅李鵠、復誅滅鄴趙,引趙忠震怒,鄭泰與荀貞雖不相識,卻兩次出面游說何進,勸何進保住荀貞。他對荀貞既有好感,荀攸入京后,他與荀攸便很快就交上了朋友,兩人相識的時間雖短,但志趣相投,已是莫逆之交。
荀攸嘆道:“公業所言,與叔潛所言皆明理也,惜乎大將軍既不聽叔潛之言,又不聽公業之諫。尚書盧公亦言不宜召董侯入京,大將軍亦不聽。公業私下對我說‘何公未易輔也’,并對我說‘京都之亂,將在旦夕’,遂掛印棄官,與我和叔潛一同離開了京城。”
陳琳、姚昇、鄭泰、盧植等人不可謂不明,奈何他們的進諫雖然正確,卻因何進之所以召外兵入京不但是為了脅迫太后同意逐宦,更是為了防范士人之故,因此終不肯聽。
“鄭公業棄官離京了?現在何處?”
“他離家頗久,歸家去了。”荀攸頓了頓,又說道,“我與叔潛離京前,曹典軍設宴送行,於席上說起大將軍、袁司隸召外兵入京事,曹君亦是不以為然,私與我言:‘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如今既欲治其罪,當誅首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想把他們一網打盡、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荀貞是知道曹操不贊同“何進、袁紹召外兵入京”的,只是卻對曹操的原話不太清楚,現聽了荀攸之言,卻才知道,原來曹操不但不贊同召外兵入京,而且對袁紹“欲悉誅諸宦”的打算其實也是不太贊同的。
細細想之,曹操說得有道理。
宦官這個東西,古今皆有,首先來說,你想把他們盡數除掉是不太現實的,莫說何太后不同意,等將來天子長大、親政后,他也不會同意的,即使把現在這一批除掉了,天子將來也肯定會再召另一批入宮的,后宮嬪妃三千,沒宦官怎么辦?讓郎官出入內宮?不可能。其次來說,宮中宦官眾多,要想一次性將之悉數除掉,動靜太大,事情定會泄露,最終只能失敗。
荀攸接著說道:“曹君托我帶一句話給君。”
“什么話?”
“曹君說:大將軍、司隸欲召外兵入京,其事難阻,其意難違,洛陽或將生變。君侯今既將得赦,將被朝中拜為左中郎將,那么希望君侯在得詔之時便即刻率兵進京,以望可挽亂局。”
荀貞點點頭,說道:“還說什么了沒有?”
“曹君還說:如詔書未言命君侯統兵入京,則這洛陽不來也罷,君侯不如稱疾,先觀時勢。”
曹操這是把荀貞當知交好友,托以心腹之言了,要不然不會說出后邊這一句話。鄭泰能看出京都也許將會大亂,曹操人杰,又豈會看不出?在這種時刻,最好的是抽身事外,靜觀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