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作為出身低微的外戚何進,他卻壓根就不想把宦官全部殺掉,他還指望著能借助宦官之勢,用平衡之道,促使宦官、士人兩大集團爭斗不休,以此來保證他手中的權力不會被人奪走。
對何進來說,最好的局面應該是:宦官們服軟,各自歸國,離開京都,但同時,宦官們在州郡的勢力卻依然存在,如此,他既能得到天下的贊譽,能夠留名后世,又可以在宦官、士人的爭斗中,保持超然其上的地位,從而可以獨享朝堂權柄。
荀貞甚至可以猜想到袁紹此時的心態。
袁紹此時此刻必然是惱火之極,雖然宦官們都被趕出了宮省,可他現在肯定并無半點獲勝的喜悅,相反,說不定心情忐忑,時刻處於重壓之下。
對袁紹來說,只有死掉的宦官才是好的宦官,如不能抓緊時機把宦官盡殺,那么一旦宦官們緩過勁來,——這個可能姓是很大的,首先,張讓、趙忠們和何太后在宮中朝夕相處,感情不錯,而且何太后當初之所以能夠得到靈帝的寵愛,其中多虧了張讓、趙忠們的幫忙,并且有一次何太后與靈帝發生不快,差點被廢,全是張讓、趙忠等人涕泣求解,各獻出家財千萬,這才解了何太后之危,又且張讓的子婦,也即他的兒媳婦還是何太后的妹妹,有著姻親的關系,再其次,宦官們的宗族、子弟、親戚、門客、故舊多有在州郡為吏的,勢力甚大,沒準兒什么時候宦官們就翻過盤來了,而一旦被宦官們翻過盤來,何進是何太后之兄,是天子之舅,可能不會死,可袁紹等人卻是必死無疑了。
這就好像是頭頂懸了柄劍,袁紹怎不為之輾轉難眠、恐懼驚憂?
如果說,除掉宦官們在朝廷、宮中的勢力是袁紹與何進共同的目標,那么事情發展至此,他兩人之間的同盟關系已接近瓦解了。
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來分析的話:
宦官的危害已不是何進要面對的主要矛盾,相反,士人的勢力卻從之前的次要矛盾現如今已經提升到了接近主要矛盾的地步;而袁紹這邊,宦官之危害卻依然是他們要面對的主要矛盾。
事情再這么發展下去,袁紹與何進分道揚鑣、乃至反目成仇怕是近在眼前了。
甚至說不準,袁紹如果再逼得急一點,何進恐怕反過來會與宦官聯手,對付袁紹一黨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證實了荀貞的猜想。
曹艸的信和這道消息送來后不久,又一道消息傳來。
這道消息卻是“大將軍令”,命各州郡捕拿宦官親屬。
作為袁紹這個政治小集團一員的荀貞,很快就得知了內情,這道大將軍檄令實非何進所傳,而是袁紹假借何進的名義傳給各個州郡的。
按理說,這件事足能使何進震怒,與袁紹翻臉,可緊隨其后發生的另一件事卻使何進不但沒與袁紹翻臉,反而再次與袁紹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