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從祖陳球在熹平、光和年中貴為三公,后因謀誅宦官事泄而與時為司徒的劉頜、時為司隸校尉的陽球等人同死獄中。
他的從父陳瑀、陳琮和他的父親陳珪俱知名海內。
陳登有同產兄弟多人,他的兄長陳應和他的幾個弟弟也各有名於州郡之中。
徐州的名士不少,大族也不少,如論佼佼者,下邳陳氏絕對在其中。
陳登很年輕,今年還不到三十歲,可在州中早就已名聲大噪,乃是徐州本地士子們的“后起領袖”,二十五歲那年,他就被舉為孝廉,隨即出任東陽縣長,陶謙到任后,一來因素聞其名,知其有能,二來也是為了拉攏本地士人,遂表他為典農校尉,負責本州的農事。
細分的話,徐州本地的士人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趙旻、王朗、陳登這樣的,不管是出於自愿,還是因為被迫,不管怎么樣,他們出仕州中了,對陶謙的態度都算是較為配合的一類。
——王朗、陳登是自愿接受陶謙征用的,而趙旻則是被迫出仕的。
趙旻本來是不愿輕易出來當官的,想待在家里養志、養望,此前州郡對他有過多次相召,他都稱病不應,可到了陶謙這里,他沒辦法了,最先的時候,他故技重施,也是以疾病為借口,拒絕了陶謙,陶謙先禮后兵,先找了個名士再去請他,他又拒絕,於是陶謙便以刑罰相脅,他這才不得已接受了征辟,出為別駕從事。
再有一類則是堅決不肯接受陶謙的征辟,比如彭城人張昭,不管陶謙怎么召他,禮也好、威脅也罷,他就是不答應,油鹽不進。
徐州本地的勢力細分的話,大約就是這兩類。
徐州本地士人、大姓的力量是很強大的,陶謙一個外來者,如果沒有自己的勢力,太平時倒也罷了,而如現下的亂世,他是萬難坐穩徐州刺史這個位置的,所以,徐州的第二個大勢力就是陶謙本人的勢力了。
陶謙是揚州丹陽人,他本人的勢力便是以丹陽人為核心的一支隊伍。
丹陽這個地方,山險地峻,民多果勁,當地的百姓好武習戰,高尚氣力,此地向來是以出產精兵而聞名天下的,前漢的名將李陵曾以五千死士對抗匈奴的八萬精兵,不落下風,這五千死士大多便是來自丹陽,中興以后,本朝亦多次在丹陽募兵。
陶謙身為丹陽人,去年來徐州當刺史又是臨危受命,是為了來平定黃巾之亂,他手底下自然少不了由他家鄉人組成的丹陽勁旅,這一支義從部隊,是他壓住徐州地方勢力的一個主要力量。
陶謙先后從皇甫嵩、張溫討過涼州叛軍,深知三軍未動、糧秣先行,明了“糧食”的重要性,所在在手中掌握了這么一支可靠、可信的家鄉部曲外,他把徐州軍糧的募集、轉運工作也交給了他的家鄉人,即笮融。
笮融是陶謙的老鄉,丹陽人,以好施而名聞鄉中,與陶謙是舊識,去年黃巾生亂,陶謙出為徐州刺史,他知道后,就聚了數百家鄉輕俠、少年前來相投,——揚、徐接壤,丹陽在揚州的北部,離徐州不遠,他來投奔陶謙卻是道路不遠、行路便利,陶謙重其聲名,遂當即委以重用,令他督徐州南部的廣陵、下邳、彭城三郡之糧運。
徐州本地勢力、陶謙本人的勢力,這兩大勢力之外,徐州還有一股勢力,卻便是以臧霸為首的泰山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