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分別征拜陳紀、荀爽,一方面固是因陳紀和荀爽本人的名望,另一方面,其中卻也有籠絡荀貞之意。當日在顯陽苑,董卓曾對荀貞說過:你如肯為我臂助,我就會大力拔擢你家的人。陳紀、荀爽或為荀貞姻族長輩,或為荀貞宗族長輩,擢用他二人自也算是在向荀貞示好。
董卓說道:“陳紀、荀爽名重海內,區區一五官中郎將、一平原相,不足符其名,文和,你給我寫道旨意,遷陳紀為大鴻臚,遷荀爽為光祿勛。”
“明公是想以荀爽、陳紀為質?”
“袁隗是袁紹、袁術的從父,袁基是袁術的同產兄,此兩人皆在京城,而袁紹、袁術尚且出逃不顧,況乎荀爽只是荀貞的族父,而陳紀更只是荀貞的姻族?我便是想以他二人為質,荀貞怕也不會在乎,我這么做,只不過是姑且再以此來向荀貞示個好罷了。”
董卓倒是想得明白,大丈夫欲成大事,如高祖劉邦者,連老父、妻、子都尚且不顧,更別說族親、姻親了,指望以荀爽、陳紀來要挾荀貞,他自問是不可能的。
不過話說回來,大鴻臚、光祿勛都是九卿之一,雖說沒有什么實權,可董卓肯拿出來給陳紀和荀爽,也真是夠舍得下本錢的。
董卓的這一系列人事任命是不能一次就辦成的,如將軍位、大鴻臚、光祿勛,這些多沒有現成的空缺職位,他需要做些調整,所以赦免袁紹、拜其為太守之事是最先辦成,最先傳出。
廣陵郡府,荀貞拿著洛陽傳來的消息,笑對戲志才說道:“董卓拜袁本初為渤海太守,……渤海郡,倒是難為他為袁本初挑了個好地方啊。”
袁紹現在冀州,讓他去別州上任,他肯定不去,——冀州牧韓馥是他家的故吏,不好奉命捕拿他,可換個別的州可就說不定了,所以,為了安其心,董卓只能在冀州選個地方給他,而整個冀州境內,離洛陽最遠的就是渤海郡了,渤海在冀州之最東邊,臨著海,不但離洛陽遠,離冀州的腹地也不近,渤海雖非貧弱小郡,可位置如此偏遠,把這個郡給袁紹,也就相當於是一種變相的流放了,把袁紹打地遠遠的,使之不能影響到洛陽,董卓也就能得些安定。
戲志才說道:“袁本初起兵之意早定,董卓就算把他打到交趾去,該起兵的,袁本初還是會起兵。只是,我實在沒有想到,董卓居然會在這個時候赦免袁本初,并拜他為渤海太守,還封他為鄉侯,就算這是他身邊謀士的建議,董卓的權謀、度量也是不可小覷啊。”
明知對方是自己的大敵,還赦免、封拜他,這種事不是誰都能做得出來的。
荀貞嘆了口氣,說道:“我與董卓算是舊識了,當年冀州城下,我與他同聽命於皇甫公帳下,今年他初入京時,我在顯陽苑又與他見過一面,聞其言辭、觀其容色,此人亦一時之杰也,近些月來,他操持朝政,刻意退讓,示好士人,凡種種舉措,也都可稱絕妙,只可惜他出身寒鄙,家非高門,又久居胡地,難脫粗野本色,縱使他懷有雄心萬丈,早晚亦難免身死名裂。”
士族是現今海內最強大的勢力,董卓一個“武夫”,缺少根基,再有武力,也難以取勝。輿論向來掌握在讀書人的手里,董卓大大地得罪了讀書人,他在后世的名聲也就可想見了。